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下载 > 正文

菊与刀在线阅读_菊与刀读书笔记_菊与刀读后感(12)

2017-01-24 01:00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在日本看来报恩是由条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须是自己认为高尚的,可以偿还的人。他们绝不接受陌生人的好意,也不会主动帮助陌生人,这就是日本人生活的习惯。日本人他们自认为是历史的债务人,他们的日常决定和行动都必然发自这种负债感。表示“义务”的词汇往往涵盖一个人的负债意识——从最大到最小,这个词便是“恩”。“一杯冰水纵然微不足道,但总归我钱那个家伙一份情,这会影响我的荣誉。不管是一钱抑或半钱,背负着这份人情债,我将死不瞑目……”对琐事如此过敏,如此痛苦而且易于受到伤害在日本被视为美德。欠债意识会使人很容易被冒犯,日本人证明了这一点。日本人否认美德有与邪恶作斗争的含义,没有任何恶是人类灵魂所固有的,那些“粗暴”也只是“人之常情”,是人类不应该谴责的幸事。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每个人除了要看到自己外,也要看到别人。只有一起合作,才能长远的发展下去。

菊与刀读后感八:

在过去,我是一个强烈反对日本产品的消费者,不喜欢去家乐福连锁超市、万宁等等与日本有关的消费场所。产生这样心理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日本对中国所做出的伤害令人难以从内心深处消除。日本的一系列侵华事件,尤其南京大的三十万人口的壮烈牺牲,不时地提醒我,日本的罪行是永远也不应该被中国人原谅。

在我过去的高中生活中,像我这种痛恨日本鬼子的人竟然会遇到十分迷恋日本动漫的一个同桌。我常常在想是不是连老天也在暗示我,作为一个心胸宽广的中国人是因该原谅日本鬼子对中国所犯下的罪行。但是,时间久了,我发现我越来越痛恨日本。为什么呢?我的同桌竟然被日本动漫迷到可以说是去了理智,她不仅把自己的穿着打扮成网球王子中的人物,每天唱着日本歌曲,学日语······她所做的一切让我觉得有点恶心,同时她的做法也成为我痛恨日本产品的催化剂,加速我的情感世界发生变化。当杨丞琳在采访中说到南京大只死掉三十万人这么少人时马上就被中国内陆的人,我的内心也因为杨丞琳的话而痛恨她,想起过去我对她还挺喜欢的,可是经过这件事后却是三百六十度的转变。

随着时间的消逝,以及自己的社会阅历增长,看待问题的心态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尤其近段时间通过学院举行的读书文化节,我特地挑选了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著作的《菊与刀》作为我的阅读的书目。当我把《菊与刀》从头到尾地阅读过一次后,我发现自己过去对待日本的态度过于偏激,我只看到日本丑陋的一面,却没有了解到是什么力量让日本具有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勇气。自从上大学必修了《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后,我懂得看问题需要全面,不应该以主观去臆测事物的发展。

为什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能够如此快地恢复元气呢?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日本人呢?想必每一个人,包括当时《菊与刀》的作者本尼迪克特,也想知道日本人究竟是在怎样的一个文化环境下生活的。菊与刀读后感经过本尼迪克特深入的研究,最后编成的《菊与刀》,我们也就可以从中得到答案。

原来日本人有着强烈的“耻感文化”,它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前者的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环境,而后者在于人的内心。“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日本武家文化的象征,因此“菊”与“刀”也是对日本人矛盾性格的象征,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例如:日本人既爱美又黩武,既尚礼又好斗,既服从又不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