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下载 > 正文

奥巴马医改注重预防保健_美国奥巴马医改影响_奥巴马医改内容(2)

2016-12-16 05:03 网络整理 教案网

“”给各级决策者敲了一个警钟,卫生工作做不好,不仅要丢乌纱帽,而且会影响社会稳定、影响经济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人民健康也是硬道理。2003年7月,召开防治工作会议,负责人提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是我国的突出问题”,这就为医改提供了理论依据。2003年当年,就做出了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决定。

二、农村医疗危机催生新农合出台

2001年,一位学者的调研报告送到案头,报告的主要内容是:据调研,当时农村90%的老人生病不去住院,50%产妇不去医院分娩,农村婴儿死亡率出现上升,一次住院费一个家庭就会倾家荡产。后来,办公厅专门派人进行调查,确认了这个结论。

90年代末出现了农村医疗危机,有三方面原因。第一,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农民自发探索出的、卓有成效的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制度,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已经完全瓦解了,合作医疗的覆盖率从70年代的90%下降到5%以下。第二,90年代后期,为了应对通货紧缩,扩大内需,实行了住房、教育和医疗的市场化改革,医院的赢利动机迅速增强,费用连续上升。第三,90年代也是农民负担较重的时期,人民公社解体之后,农村公共事务的负担都加在了农民头上,再加上机构膨胀,农民苦不堪言。一些地方试图恢复农村合作医疗,但是由于90年代农村的干群关系非常紧张,往往被当做增加农民负担的“乱收费”而屡次受挫。

因此,自2001年起,以为核心的集体把“一定解决农民的看病问题”作为“交班”的重要内容,2001年、国务院做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这是我国党政体系中效力最高的决定,这个《决定》规定,重新举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以国家筹资为主、个人筹资为辅,体现了国家对人民健康承担的责任。农村合作医疗和取消农业税一样,对稳定农村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总之,在危机中改革能容易受到重视。但是,靠危机推动改革,往往已经错过了改革最好的时机,问题严重到不可救药的地步,代价非常大,甚至有的危机一旦出现,就积重难返、无法再改了。因此,“多难兴邦”作为历史教训可以讲,但是不能每天把“多难兴邦”挂在嘴上,而更应该未雨绸缪,在危机出现之前谋划改革。

三、三篇文章引发医改大讨论

2003-2006年,三位学者的文章在社会上引发了对医改的大讨论,为医改营造了社会氛围。

第一篇文章是香港中文大学王绍光教授的《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这篇文章指出:中国经济虽高速发展,但是人民健康水平却相对退步,不如同自己发展水平类似的国家。中国卫生投入占GDP还不如阿富汗这个穷国,中国医疗的服务的公平性占世界倒数第四,比1965年毛主席批评“城市老爷卫生部”时还要大。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两个迷信”,一是对经济增长的迷信,很多地方干部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理解成“经济增长是硬道理”,又把经济增长片面理解为GDP。二是对市场的迷信,放弃了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基本责任。

第二篇文章,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葛延风研究员2005年7月发表的《对中国医疗卫生改革的评价与建议》,石破天惊地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改革是基本不成功的”。报告认为: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成绩非常突出。医疗领域的干预重点集中于成本低、效益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治疗上;技术路线选择上注重适宜技术,强调中西医结合。实现了医疗卫生资源的低投入、高产出;在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形成了更加公平的医疗卫生资源分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进展,但暴露的问题更为严重。从总体上讲,改革是不成功的。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尽管全社会的卫生投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居民综合健康指标却没有明显的改善。商业化、市场化的道路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律,是一个早已被理论和各国实践充分证明了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重新走了一遍已经被认定为错误的道路,这种倾向必须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