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圆明园时间和经过 老照片中的晚清政治家(6)
▼
null
5月16日,醇亲王到达天津,他与李鸿章及帮办海军大臣善庆在海光寺留下合影。
▼
null
5月19日,醇亲王在旅顺校阅驻防陆军,20日接见各国使节和前来观摩的英国海军提督哈密敦以及各舰长,会见结束以后,李鸿章提议一起合影。客人离去后,醇王传谕:“在事文武,上至提镇道府,下讫护卫队长,人各照一相。”这在当时是很大的激励。醇王还为此另赋一诗:《照相得句(粤人梁时泰洋人来兴克)》把两个摄影师的名字都标上了。第一句诗就是“衣冠共是军中侣,形貌共联海上缘。”意思是说,都穿一样的军装,我们都是战友。
▼
null
他穿的是黄马褂,旁边两位一位是海军总办章京恩佑,旁边是宋庆,宋庆在甲午战争中也打了很大的仗。他们穿一样的衣服,不仅衣服一样,每个人都有一把佩刀,佩刀也是一样的。
这张照片更加重要,一批文员,共九个人。八个是李鸿章手下的道台,包括盛宣怀、潘骏德、黄建笎、张翼、罗丰禄、袁宝龄、周馥和刘含芳,还有一个是天津知府汪守正(二排左一),汪是官员,同时医术高明,他曾和薛福辰一起治好了慈禧太后的疑难杂症。慈禧不放他远行,就近安排在天津,有病还可召进宫中。过去我看到过盛宣怀(前排左一)照片,对刘含芳(后排右一)、周馥(后排中)都见得很少,袁宝龄(后排左一)我追踪了多年也没看到照片,从这张照片看,都是气宇轩昂的样子。
▼
null
今年4月,我在“腾讯·大家”上写了一篇文章,介绍发现的九位官员的大合影,有朋友看到消息告诉我,你说还没有找到醇亲王和英国水师提督的合影吗?他说Ebay上在拍卖一张版画,有哈密敦、李鸿章、醇亲王、丁汝昌及官兵在一起,于是我就将画片买回来,这张照片的原照还没有看到,但版画已经看到了,很有趣也很珍贵。
▼
null
醇王作诗《晤英国水师提督哈密敦》附有注释:“会毕留照一相,余与(李)相国、(善)都统中立,丁汝昌于左,哈密敦于右,其余各大员官弁兵丁洋人以此分立。”从照片上看,李鸿章长身鹤立。
早期外交官
早期外交官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是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的照片……当年就是因为他太太站在使馆门口,以女主人的身份迎接外宾,在国内《申报》上引起了风波,弄得郭嵩焘非常不高兴,与《申报》打了一场官司。
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外交官是重要的开路先锋。这些外交官,也留下许多宝贵的照片。
1858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等国签订《天津条约》,其中规定允许外国公使驻京。1860年以后,西方列强纷纷在北京设立使馆,而中国却一直未曾遣使出洋。《天津条约》规定十年后修约,清廷担心西方列强趁修约之机“索要多端”,急欲事先遣使联络各国。可是使臣的遴选和中外礼仪纠葛却成为两大难题。无论未出过国、不通外语的总理衙门官员,或是毫无外交经验的同文馆师生,都不堪当此重任。蒲安臣是美国驻华公使,在其任满之后,清政府委托他作为钦差,率使团访问欧美各国。此外,使团还包括中国随员、译员(大部分是同文馆学生)等,共30多人。蒲安臣使团于1868年2月25日从上海出发,先乘船横渡太平洋到美国,访问了旧金山、纽约、华盛顿。又横渡大西洋赴欧洲,访问了英、法、瑞典、丹麦、荷兰、普鲁士、俄国、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直至1870年10月18日回到上海,历时两年八个月,先后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
这两张照片,上面一张是蒲安臣使团的照片,下面一张是使团的版画,版画和照片大体一致,但人物的位置、紧凑度和角度发生变化,成为一种创作。同样可注意,照片中很多人拿着扇子。
▼
null
这歌词是作文来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