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火烧圆明园时间和经过 老照片中的晚清政治家(2)

2018-02-24 14:03 网络整理 教案网

老照片中的晚清政治家

null

1881年,朝鲜国王李熙派大臣金允稙带一百名朝鲜学生到天津游学。中国人向朝鲜人介绍军事技术、科学知识,就像中国人到欧洲一样。天津机器局会办潘骏德告诉金允稙,照相“甚易学,购买机械,不过费一百五十两银子,销一月工夫,便可学得。此亦从化学中来。弟曾讲化学,无所成就,惟通照像一法,自谙不让于人。如有传习之意,备机械、送人学习可也。”想想,潘骏德当时相当于一个厅级干部,他说只要花银子买设备,就包你学会,说明摄影在洋务官员中已成为一种私人可以掌握的技艺。

也有人对拍照持审慎态度。1887年5月8日翁同龢在日记里记载,这天他和孙家鼐、徐郙等五人在孙家鼐家里拍照,自谓“余生平未照相,至此破格矣”。他的第一次拍照,差不多比恭亲王整整晚了27年。很多人以为翁同龢是一个改革开放人士,其实翁很保守,拍照都是破格了,显然此前他坚守过不拍照的信念。遗憾的是,这次拍的照片迄今尚未获见。

早期摄影中的官员形象

当年英法联军攻破北京,火烧圆明园。10月24日,中英双方在礼部签署《北京条约》。条约签署后,英国谈判代表额尔金勋爵请比托给恭亲王拍摄一张照片。恭亲王没有看到过照相机是什么东西,额尔金让奕欣坐着不要动。这座像迫击炮的装置使得恭亲王“神情恐惧,面如死灰”。

摄影技术传播之后,中国官员们出现在图像中。除了刚才讲1844年用达盖尔法拍的耆英像外,还有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外国人为中国官员拍的照片。下图左边的人是粤海关监督恒祺,右边是广州将军穆克德讷,这两张照片均摄于1858年,那时有拍照机会的中国官员还是非常少的。注意,他们的面部都是斜对着相机。当时有迷信的说法,说人若看着照相机,魂魄会被摄走。

老照片中的晚清政治家

null

很多人听说过叶名琛,他是大学士和两广总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他因为守广州不让英国人进城,1859年被英国人抓走,关到印度加尔各答。在中国的文献里,一般对叶名琛持批评的态度,认为叶名琛打仗的时候,狂妄自大,所谓“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但是一个首相级的大官被抓,他自比“海上苏武”,带了一批食物到印度,吃完以后,因拒吃异乡粟米,绝食而亡,还是有气节的。这是他生前的两张照片。绝大多数对近代史有了解的人,没有看到过叶名琛的形象。

老照片中的晚清政治家

null

在二次鸦片战争中,代表清政府去与英法谈判的是桂良和花沙纳。桂良是恭亲王奕欣的岳父老丈人,也是大学士。照片左边是吏部尚书花沙纳,当时英法联军攻陷了天津大沽炮台,咸丰帝派他们去谈判,最后签订了《天津条约》。

老照片中的晚清政治家

null

1858年6月28日,桂良和花沙纳与英国代表额尔金在天津海光寺签订《天津条约》。当时的画报不能直接印刷照片,需将照片制成版画,版画由很多密集的小点和线条组成,就像现在印钞票的雕版技术。同时,一些重要的历史场景,也用版画的形式来表现。究竟这些版画有无照片为底本,需要辨析和研究。老画报上大多数版画都以老照片为底本,而且相似度非常高。也有一些版画,尤其是重大事件题材,是创作,没有照片。下面这是签订《天津条约》的画面,估计是创作而非摄影。

老照片中的晚清政治家

null

签订《天津条约》后,桂良南下上海,他同花沙纳和两广总督何桂清与英国、法国、美国在上海英领馆签署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在英领馆,1858年10月30日,他们三个人拍了一张合影。这三个人右边是桂良,中间是两江总督何桂清,左面是花沙纳。

老照片中的晚清政治家

null

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英国已经有了随军摄影记者,意大利人费利斯·比托,跟随英法联军拍过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1857年的印度反英民族起义。1860年英法联军第二次攻打大沽口,最后打进北京,火烧圆明园的时候,比托是随军记者,他拍摄联军攻陷大沽口炮台的照片,拍了北京城内的很多建筑,还给恭亲王奕欣拍下了人生第一张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