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中国为什么不要锡金_锡金王室_锡金王国 国歌

2017-02-10 05:01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在文化上当局继续推行李主政期间的"本土化"阴谋,他提出要以"文化立国",建设以为主体的"文化",实质即搞"文化",为建立"国"确立思想文化基础。

"文化"始于李,但大力推动与落实则是执政以后。在李时代推动的修改中小学教材即《认识》教科书,是"去中国化"的重要举措,就是有意将原来以中国文化与历史为主的教材,修改成删除"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与"中国人"概念,鼓吹宣扬"魂"、"精神"的所谓"文化"。上台后开始落实这一政策,《认识》教科书开始在中小学推行。同时自李时代起,当局就大加推动所谓的"母语教育"或本土化教育,试图以"台语"代替普通话的"国语",并发展成为未来"国"的"新国语"。

当局于1999年决定采用汉语拼音为中文译音方案,上台后,进行翻案。2000年底,"国语推动委员会"(由籍的""副部长范巽绿主导)公布了"中文译音统一规定"草案,试图用所谓的"通用拼音"取代国际上通用的"汉语拼音",作为岛内人名、地名、街名的英译统一规范。2001年初,""鼓励高校设立"文学系",此举本无不可,但却有取代"中国文学系"的企图,要将"中国文学系"并入"外国文学系"或"东方文学系"。还把魔手伸向中小学生,一些执掌的中小学校不再进行升"国旗"的仪式。

为了推动"文化",上台执政后,幕后策划成立了一批包括不少理论家在内的人士组成的"南社"、"中社"和"北社",肩负着配合从文化上"去中国化"与建构"文化"的重任。

当局刻意把草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割裂开来,声称要让"立足的本土文化与华人文化、世界文化接轨",任命老牌的"台 独"分子为故宫博物院长,改变布展方式,割裂历史。"国史馆"馆长张炎宪在当局的指示下,竟然放弃"中华民国史"的编撰,编著出版歪曲历史的《从""到"解严"》一书,以"党史"作为主轴,以的历史来取代历史﹔其实就是"史",这是独立建国的一个重要步骤。

在民族与身份认同上,当局刻意构建"民族"。这是势力与长期争取与建构的目标。执政以后,当权者没有一个人承认自己是中国人,而且以种种奇谈怪论回应"国会议员"的质询。执政当局有意去掉"中国人身份"的认同,要变成"人身份",为构建新的"民族"创造条件。现在执政当局所提的所有"认同"口号就是"优先"、"精神"、"主体"、"福摩沙精神"、"命运共同体"或"生命共同体"等等具有建构"民族精神"与"国"的口号与宣传。

在体制与制度上或"国体"、"政体"上,当局刻意构建"国框架"。执政后的是一个错位的"国体"与混乱的"政体",虽身为"中华民国"的"总统",向"中华民国宪法"宣誓,向"中华民国"效忠,但他上台后的所作所为却是一个"违宪总统",不遵守"中华民国宪法",一系列"去中国化"或"化"的政策与施政作为是明显的"违宪违法"行动。在体制与制度上的施政更是有选择性的,有关统一的、有关"宪法一中"原则的不做,而有助于推动实质"台 独"的就大做特做。上任两年来,拒绝出任"国家统一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及不召开相关会议,将"国统纲领"束之高阁,相反 却大力推动一切"去中国化"的政策。

货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权力的象征。长期以来是由银行发行地区货币即新台币,只是"视为国币"。在李执政后期,就推动由"银行"发行"国币"。上台后,加快推动与落实,于2000年7月起由"银行"首次发行所谓的"国币"新版2000元钞券,2002年7月起将全面以新钞取代旧钞,"国币"的发型将预示着"国"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

"中华民国"的"国家"象征--"中华民国国歌",也被改了,取掉了歌词,变成有曲无词的不伦不类的"国歌"。原来,"国歌"中有"吾党所宗"一句,原期望将意指的"吾党"改为"吾民",但又认为"所宗"乃指"三义",不符合一贯主张的"三义"的理想,乃最后取消所有歌词。尽管的"中华民国"也有"国旗",可是在领导人出现的海内外公众场合,"台 独"及其支持者手中挥的却不是"中华民国国旗",而是一片绿色的"党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