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叶挺故居会水楼_囚歌_会新楼(26)

2017-01-25 16:13 网络整理 教案网

三湾改编史迹陈列共分4个部分,展示了三湾改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第一部分,战略转移;第二部分,“三湾改编”;第三部分,井冈割据;第四部分,军魂永驻。

革命旧居旧址包括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士兵委员会旧址——泰和祥杂货铺、旧居——协盛和杂货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旧址——钟家祠、红双井、枫树坪等。

方志敏纪念馆(烈士陵园、赣东北特委、红十军建军旧址等)

方志敏纪念馆位于弋阳县城北面峨眉嘴山顶,于1977年9月由江西省人民批准建设,1978年9月落成,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纪念馆院内立有方志敏烈士全身雕像,高7米,两边是排列整齐的女贞树相围。基座刻有亲笔题写的“方志敏烈士”五个大字。雕像座背面刻有元帅的亲笔题诗:“血战东南半壁红,忍将奇迹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馆内设有四室一厅,正厅设有灵堂,灵堂正中为纪念碑,上面镌刻着书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字样,灵堂还存放着弋阳9288名有名有姓的烈士英名录。左右展览室建有反映红军战士、赤卫队员英勇善战、前仆后继的石膏塑像四座。第一陈列室介绍了青少年时代的方志敏作为江西地方党团组织的创建者、江西农动的卓越领导人两条半枪闹革命的感人事迹;第二陈列室介绍了方志敏所创建的根据地和红十军团的建设及战斗经历;第三陈列室正中有一座高3米的“方志敏挥毫”石膏塑像,主要陈列介绍了方志敏在狱中的斗争和以顽强的毅力写下的《可爱的中国》、《清贫》等千古名篇,以及他的战友黄道、唐在刚、余汉朝、邹琦等著名英烈的生平事迹;第四陈列室介绍了建国后病故的红军老干部邵式平、汪金祥、吴克华、谢锐等同志的生平事迹。

烈士陵园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昌北的梅岭山脚方志敏纪念馆后,陵园内林木葱郁,碧水回环,占地300余亩,建成于1965年,园内主要有方志敏烈士墓、方志敏塑像等。1965年同志为墓碑亲笔题字:“方志敏烈士之墓”,墓基台阶共有11层157级,寓意方志敏烈士为主义事业奋斗的11个春秋,以及1931年任赣东北特区苏维埃主席至牺牲时的1570个日日夜夜。

赣东北特委旧址位于江西省横峰县(与弋阳、德兴、上饶三县交界)葛源镇。1929年底,赣东北特委成立,唐在刚任书记。1930年7月,闽北党组织划归赣东北特委领导,同时成立了工农红军第十军,周建屏任军长,胡庭铨任代政委,不久邵式平任政委兼前委书记。1930年10月当时的赣东北特委及特区苏维埃由弋阳芳家墩迁址到葛源, 1930年11月赣东北省委和赣东北省苏维埃相继在葛源成立,唐在刚任省委书记,方志敏任省苏维埃主席。随着军事上的不断胜利和赣东北根据地扩大到闽浙赣三省,1932年赣东北省委和赣东北省苏维埃,相继改名为闽浙赣省委和闽浙赣省苏维埃。1934年10月奉之命,方志敏等人率红十军离开葛源,与红七军团合编,组成红十军团(又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刘畴西任军团长,乐少华任政委,同时成立了军政委员会,方志敏任主席,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转移中因遭优势敌人围攻而失败,余部突围到浙南地区,在粟裕、刘英等领导下继续坚持游击战争。葛源是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在这块红色土地上,现遗存有闽浙赣省委机关旧址、闽浙赣省苏维埃旧址、红军广场、公园等主要革命旧址20多处。

红十军建军旧址:位于江西省乐平市众埠镇界首村,建筑面积近 300 平方米,清代居民风格,旧址内陈列了有关红十军建军的照片、图表等珍贵的历史资料,反映了红十军为创建、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保卫苏区和掩护红军主力战略大转移,推动全民族的抗战和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光辉历程。众埠镇界首村是乐平马氏最大的一个村庄,共有近500户、2000人口,因其位于乐平与弋阳两县交界处而定村名,它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的创建基地。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简称红十军),是由方志敏、邵式平、周建屏等创建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主力红军,1930年7月22日在界首村举行建军典礼而建成,军部设在界首祠堂,主席台设在祠堂外右侧的古戏台上,方志敏同志主持并讲话,全军将士在台下广场参加严肃的盛典。全军指战员共有1700余人、枪1000余支,军长为周建屏,政委先后为吴先民、胡庭铨、邵式平;方志敏、邵式平、胡庭铨、周建屏、宣大统、李文滔、李辑三、李上达为党委常委。红十军建军之前,起源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方志敏领导的弋阳漆工镇,传诵为“两条半枪闹革命”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武装部队。红十军建军后,血战东南,屡建奇功,声威远播。后来在方志敏领导下,高举北上抗日大旗,进军皖南,历经艰险,英勇作战,为巩固和发展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配合苏区五次反“围剿”斗争,为全国的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