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挺故居会水楼_囚歌_会新楼(16)
展馆造型别致,雄伟壮观,既表现了茅山三座山峰的雄姿,又展现了革命前辈业绩光照千秋的气势。陈列内容分为“苏南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军”、“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茅山新四军东进北上”、“苏南抗日根据地的艰苦坚持”、“苏南人民夺取抗日斗争的胜利”五大部分。整个陈列史料翔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真实地反映了以茅山为中心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光辉历程,生动地再现了新四军和苏南人民抗日斗争的历史风貌。
八年抗战,新四军在茅山地区对敌作战5千余次,有7千多将士壮烈殉国。为了祭奠和告慰那些在抗战中为国捐躯的英灵和实现陈老总要在茅山建碑的夙愿,经省、市批准,1995年9月1日在句容市茅山镇东南的望母山巅建成了“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碑宽6米,高36米,高耸云霄,九个贴金大字的碑名由原国防部长张爱萍题写。1997年秋冬发现:“纪念碑前放鞭炮,纪念碑下听军号”的奇观。参观瞻仰的人群络绎不绝,现为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德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是我国最早创建的博物馆之一。南京博物院之前身是1933年由我国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时任国立研究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倡议创建的国立博物院筹备处。蔡先生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在中山门半山园征地12.9公顷,原拟建“人文”、“工艺”、“自然”三大馆,后因时局关系,仅建“人文馆”,即现在的南京博物院大殿。当时通过收购、拨交、发掘,集中全国第一流珍品约二、三十万件,其中包括绘画中的《历代帝后像》、《唐明皇幸蜀图》;铜器中的《毛公鼎》、《司母戊鼎》等稀世国宝。一批著名专家云集于此,如李济、吴金鼎、夏鼐、曾昭橘、王天木等。在抗日战争内迁西南期间,进行考古发掘、民族调查,并出版有《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么些象形文字字典》、《博物馆》等许多专著。北平历史博物馆曾一度归属于博物院的建制而成为分院。当时为全国唯一一座仿照欧美第一流博物馆建馆的现代综合性大型博物馆,直属当时的领导。
1949年新中国成主后,南京博物院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仍称“国立博物院”,直接由文化部领导,1950年3月9日化部批准正式改为“国立南京博物院”,性质仍是全国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由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领导,经费由拨款,任务由文化部直接布置,如南唐二陵发掘,六朝陵墓调查等。
1950年7月改由华东文化部领导,属华东大区博物馆,包括东南地区五省一市(江苏、安徽、浙江、福建、、上海),还建立华东文物工作队,队部设在南京博物院,这期间发掘了山东沂南汉画像墓、安徽寿县春秋时代蔡侯墓、浙江杭州老和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福建闽侯昙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还奉命派人到郑州协助发掘商代遗址。
1954年9月华东大区撤消后,南京博物院改由江苏省文化局领导,属全国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是全国重点博物馆之一。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建国50年来,在各级党和的领导下,经过全体职工共同努力,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绩更为突出。首先把原博物院留下的建筑未了工程,修缮而装饰一新,屋顶铺盖金黄色琉璃瓦,添砌仿汉阙大门,修筑庭前马路,绿化周围环境,兴建大殿前的月台。门前面向通往东郊明孝陵和中山陵的林荫大道,沪宁高速公路经门口穿过而进入市内繁华地区;门内庭园广阔,花木葱葱似锦,衬托出仿辽式宫殿建筑的陈列大殿的端严和壮观。
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