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模板 > 正文

陆游写的诗词爱国古诗词名句爱国古诗词名句爱国古诗词名句(6)

2018-02-02 08:03 网络整理 教案网

五、元明清

元代的统治者对读书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后来虽实行了科举取士制度,但这种制度也是不公平的,这就造成下层读书人在很大程度上对元统治者失去信心,他们多流露对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于岁月流逝,抒发个人沉沦不遇之忧,对社会缺少责任感。惟有张养浩的《潼关怀古》洋溢着沉重的沧桑感和时代感。他从秦汉的兴亡中得到的结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遭殃受苦的总是老百姓。一个朝代兴起时,必定劳师动众,大兴土木,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时,要经历惨烈的战争,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百姓。“兴,百姓苦”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这几句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如果仅有“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这句,则作者所表现不过是佛家的“一切皆空”思想,和作者其他的怀古散曲,如“赢,都做了土;输,都做了土”,“功,也不长;名,也不长”没有多大区别。而有了这几句,就有了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既有怀古诗的历史沧桑感和时代感,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夏完淳是明代著名爱国诗人,他自幼聪明,有神童之誉,“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十四岁随父抗清。父殉后,他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六。“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句,表达了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之情。无限美好的河山已经失陷,举国上下,面目疮痍,谁还敢说天高地阔?作者希冀明朝东山再起,并为之抛洒热血,谁知壮志未酬,却身陷囹圄,重整山河的宏愿彻底落空,眼看着自己的国家倾覆,却无能为力,这种仇与恨使他禁不住悲恸落泪。最终,他表明心迹,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昭示出诗人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

戚继光是明代抗倭名将,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两句是作者爱国忠心的流露,写自己虽然得不到朝廷的支持,可自己并没有灰心失望,希望自己的一腔爱国热血,朝廷能够明了。作者登上望阙台,突然发现,千峰万壑,尽是一片火红色,原来是秋霜把枫叶都打红了的缘故。这一片火红之色,如此热烈,使人胸怀激荡。他驰骋想象,好像那繁霜是自己的心头血,把满山的秋叶都染红了。这两句诗以繁霜比喻自己的鲜血,向朝廷表达自己忠贞不渝的报国之心,形象生动,在艺术表现上极富感染力。作者轻视个人的名利得失,对国家、民族却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长达十来年的抗倭战争中,作者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不懈地与倭寇展开殊死较量,这正是出于爱国和忠君的赤诚。

杨继盛是明代爱国将领,他坚决主张抗击北方鞑靼的入侵,反对妥协误国,后因上疏弹劾奸相严嵩,造毒刑被害。作者临刑前写了一首《就义诗》。后两句“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感慨自己生前还来得及报效国家,但死后若有忠魂在,一定还要补报国家,以偿夙愿。末两句壮中含悲,作者空有报国之心,但生前已没有机会为国尽忠了,只有把希望寄托于未卜的身后。杨继盛生前的一系列充满正义的行动,赢得百姓的景仰,他死后,京城百姓流着泪交相传诵他的弹劾严嵩疏和就义。他的朋友王世贞、王遴冒死备下棺材装殓了他。杨继盛死后七年,严嵩罢官;后十年,严嵩削籍为民,抄没家产,严世藩伏诛;后十一年,明穆宗即位,为杨继盛平反,谥忠愍,所以杨继盛又被称为“杨忠愍”。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两句是于谦世所赞赏的名句,表达了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清正廉洁的操守。“粉身碎骨”写出石灰石烧成石灰粉的情景,用以表明自己敢于牺牲自我的精神;“全不怕”是诗人赋予石灰石的胆识,刻画出了诗人一身浩然正气,无所畏惧的风骨;“要留清白在人间”则直抒胸臆,将咏物与述志完美融合,既赞美石灰洁白之本色,又表达自己立志要做纯洁清白之人的决心。他在另一首咏煤炭的诗中写到:“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歌咏它甘愿为了天下百姓的保暖,不辞辛苦地从深山老林出来,进入百姓的生活中间的可贵品质。陆游写的诗词这两句托物言志,表达自己要以天下苍生为念,甘愿为人民利益而不辞辛劳的自我牺牲精神,有杜甫“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忧民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