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模板 > 正文

陆游写的诗词爱国古诗词名句爱国古诗词名句爱国古诗词名句(4)

2018-02-02 08:03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李贺是一介书生,诗名远扬,本可以才学入仕,却因为“避父讳”而不能参加进士考试(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因此失去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他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作为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上战场杀敌报国,收取那被藩镇割据的关塞河山呢?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意气风发的战斗热情。然而“收取关山五十州”谈何容易?作者认为作为书生,自然成就不了收复关山的大业;可是如若想投笔从戎,又苦于没有入仕机会。这一矛盾,突出表现了诗人愤激不平之情。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就是这期间的一首代表作。秦淮,即秦淮河,六朝至唐代,秦淮河一带一直是权贵富豪游宴取乐之地。秦淮河的夜景是朦胧清幽的,“烟笼寒水月笼沙”,极其淡雅。夜色优美,酒香四溢,歌女清唱,本是令人欢娱之事,作者却体会到了一种危亡之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花》世亡国之音的代表,而秦淮歌女却饶有兴致地轻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他说,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沉迷声色中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委婉深沉。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家没落的担忧,以及对达官显贵的批判,是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四、两宋

我国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得到深化是在宋朝时期。宋词是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爱国主义在宋词作品中有十分深刻的体现。苏轼、陆游、辛弃疾等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他们在作品中将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较早的豪放词作品,苏轼对此作颇为自得,认为“亦自是一家”。它一反宋词偎红倚翠之态,拓宽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为词的创作开辟了崭新的道路。词以“狂”字领起全篇,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三句,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他说如果朝廷重用“我”,“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天狼”,又称犬星,词中用以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作品以出猎开始,以“射天狼”收尾,巧借出猎一展自己的政治夙愿,气势雄浑,感情奔放。

著名爱国词人文天祥,给人民留下的精神财富是丰富的。《过零丁洋》是文天祥的代表诗作,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气贯长虹,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两句是说,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我”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尾联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中国儿女的爱国热情。他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以指南针比喻自己对大宋的一片忠忱,表达甘愿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主义情怀!他还感叹“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表达矢志不渝的爱国信念。虽说岁不饶人,自己已垂垂老矣,但作者一心在意的不是时光的流逝,而是国家的恢复、山河的完整,因此他随即一转说“只有丹心难灭”。“丹心”即赤红炽热的心,忠诚之心,这是文天祥始终都坚持不变的一种爱国之心。

陆游的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希望能收复中原。当回忆壮年从军的生活时,他自豪地说道:“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这两句写得颇有气势,豪迈有力,充满了自豪感,表现了词人对自己那段军旅生活深深怀念之情。他说“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道出了广大爱国志士共同的心声。当然,这不是说爱国志士为了功名而上战杀敌,而是说他们甘愿为恢复祖国的抗金大业而战死沙场,一则可以名垂青史,二则也可以激励更多的仁人志士投入到抗敌的大军中去,他们所想的不过是一心报国保国而已。他还曾许下诺言,要实现“封侯在万里”的壮志,可是他的报国之路是无比坎坷的。如今只能感慨“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了。“有谁知”三字,悲中蕴藏愤恨,表现了作者对朝廷一味妥协退让、排斥抗争派行径的谴责,同时还含有报国无门、理想落空的悲伤之情。他没有料到,像他这样一生志在恢复中原,时刻准备为国献身的人,却被罢官回乡,去做一个无名隐士!“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这种“心”与“身”的矛盾,伴随了陆游几近一生,在作者的另一首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也有反映:“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但他却时常暗示自己“位卑未敢忘忧国”,说自己虽然地位卑微,没有机会奔赴前线为国杀敌,但他一时一刻也没有忘记为国分忧的责任。直到临终之际,诗人还不忘初衷,期待着旧业的光复。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他嘱托儿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明白自己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希望他们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自己。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陆游爱国、报国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