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秋游的教学反思_乡下孩子的教学反思_青蛙看海的教学反思(10)

2017-02-27 10:07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梅兰芳学艺》,有“梅兰芳”和“学艺”两个关键词。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只抓住了“勤学苦练”这个词语,只讲了“学艺”的过程,却未能让学生们通过此次课的学习对梅兰芳这个人物有一个深刻而丰满的认识。再整堂课结束后,有的孩子也未能了解什么是京剧?梅兰芳到底是怎么唱京剧的?梅兰芳明明是一个男人,为何会是女生扮相?虽说本课教学重点为“使学生懂得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教育他们从小苦练基本功。”但是通过这课让小孩子对梅兰芳有一个感性的、初步的认识,也是我应该做的。

在我校黄老师的评课中,我发现其实这点也不难做到。在体验教学时,不能只流于表面,而应该更进一步,走进人物的内心。问:“梅兰芳,你放弃吗?”孩子只有一个“不”字可说,并不需要多动脑筋去设身处地的为梅兰芳考虑。如果将问题改为:“梅兰芳,你为什么不放弃?”这样子,孩子们就要思考梅兰芳的内心,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梅兰芳的心理,同时也锻炼了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再如,用“终于”造句时,可不拓展课外的,就让孩子们在书中寻找梅兰芳的事迹,用“终于”来造句,在训练说话的同时,也增加了对梅兰芳的理解。

在说到“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可以出示梅兰芳眼神的一组照片;在讲到“梅兰芳成为举世闻名的京剧大师”时让孩子们有个感性的认识,可以拓展一些梅兰芳的表演录像,让孩子们领略一下梅兰芳的舞台魅力。

要上好这堂课,不止要读懂教材,更应读懂梅兰芳这个人,千万不可只见文章,“目中无人”。

《大禹治水》教后反思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继续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心情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过读来表现起内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洪灾,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就无异于纸上谈兵,而学不好这一段,也会影响到后面内容的教学效果。我先让学生自由读,问:“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这时学生的回答只基于想象,并不深刻。接着,播放了一段洪水冲毁家园的片段,随即又配乐朗读了第一节,这时再问:“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次学生的回答从简单的字面理解升华到了感性的认知,一个个感同身受,发言积极,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好“无家可归”一词,进而读好第一节,便显得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在此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激发感性认识来促理解练朗读,打响了头炮,为整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首先通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使学生对“千辛万苦”有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