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解决公共交通拥堵问题的法治思考(4)
事实证明,质量好、数量多的公众共用道路,是衡量城镇等人居区域的优劣和公共交通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建设一条高质量的公众共用道路,可以获得极大的甚至是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其综合效益、连锁效益远远超过单一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和收费公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目前通过各种方式评选出来的“最适宜居住城市”⑨(the most suitable city for people to live),几乎都是公众共用道路量多质优的城市。如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公众共用道路量多面广,是一座非常适合步行漫游的城市。我国上海南京路、广州北京路、武汉武昌区等地的步行街,吸引了大量游客和顾客,不仅没有降低用地效益,而且使周围地价迅速上涨,形成了一个具有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综合效益的高效益商业文化区。以上事实说明,公众共用道路、街区的面积扩大和质量提高,不仅没有导致“公众共用物悲剧”,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公众共用地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也带动了公众共用地周围土地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公众共用道路所在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发展。事实证明,只要提高了对公众共用道路的认识,明确了公众共用道路的性质、特点、功能、作用和意义,就可以找到解决公共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以下途径和方法。
第一,增加我国交通运输道路的总量和投资。目前,我国政府已经注意从路况和道路基础设施方面破解交通拥堵问题。例如,交通运输部2011年4月印发的《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我国公路网规模进一步扩大,技术质量明显提升,国家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高速公路覆盖90%以上的20万以上城镇人口城市,国省道总体技术状况达到良等水平,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90万公里。今后,应进一步加大公共交通道路特别是公众共用道路的建设和投入力度。
第二,加强以公众共用道路为主体的公共交通道路体系建设。这个公共道路体系应当包括各种公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城市公路等)、轨道道路(有线电车轨道、轻轨和地铁道路)、街道、城乡小道(步行道)等,其中绝大多数公共道路应当是供公众免费自由通行的公众共用道路。在各种公共交通道路尤其是公众共用道路中,应当优化公众自由行动和换乘条件,撤除不必要的围墙、栅栏、铁丝网、壕沟、门岗、哨所、收费站、禁止通行牌、专用道等,改善公众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条件,确保公众出行安全可靠、经济适用、便捷高效。
第三,不断提高道路特别是公众共用道路的质量。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除了增加道路的数量和面积,还要注意改进道路的质量,防治道路污染、生态破坏和其他人为破坏。道路质量差是导致交通拥堵的一个重要原因。质量差的道路承载的车辆和行人少,通行速度慢,容易造成交通拥堵。同样数量、同样面积的不同道路,质量高的道路可以更好地满足公众出行和交通运输的需要。如果道路处于严重的雾霾氛围,车辆和行人就会缓慢、拥挤,道路就容易堵塞。为了防止道路和车站、码头、机场等公共停车场所受到污染,应当大力发展绿色道路和绿色交通,这也是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对道路建设的要求。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开始注意从提高道路质量方面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如《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绿色交通,环保力度进一步加强,重大交通工程生态修复取得明显进展,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这些要求有待细化和在实践中予以严格落实。
第四,加强有利于、服务于公众步行的道路建设。缓解城市交通堵塞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发展供公众自由、免费地通行、步行、慢行的城市步行街、步行道和人行道,使居民不需要拥有汽车就可以方便地使用娱乐和日常生活设施。2014年8月,非政府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在北京发布的《中国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报告》中创建了首个中国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体系。上海早在2002年就发布了《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⑩,是国内最早引入慢行交通理念的城市。中国城市步行适宜性研究者设计了4个指标(人们行走是否安全、舒适、便捷以及当地政府是否出台促进政策),将城市的步行适宜性分为5个等级:步行天堂、非常适宜步行、适宜步行、较适宜步行、不适宜步行。在一座“步行天堂”城市,市民的日常活动通过步行和公共交通便可完成;而在“不适宜步行”的城市中,人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机动车出行。以上研究和措施值得进一步完善、推广。
是祖宗留下来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