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下载 > 正文

中国的希特勒儋洱:国有国史·家有家史·人有个人史_琼宣斋主_(7)

2018-01-26 06:05 网络整理 教案网

Scheff和Retzinger在1991年提出,羞耻感只有在人际互动的情境中才会被体会到。Goffman提出,我们在社会互动中最首要的目标,就是受到尊重和避免尴尬。社会互动中,我们对“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的担忧会升高,从而更容易感受到羞耻感。人们尤其容易在亲密关系中体会到羞耻感。

羞耻感 vs 内疚感

在这里我们引用临床心理学家Carl Goldberg在 Understanding Shame一书中的一些叙述,来帮助大家理解羞耻和内疚这两种经常被混淆、都对人有着极大影响、在学术中经常被放在一起比较和讨论的概念。

处于内疚的状态中,并不会像处在羞耻状态中那么糟糕。它们有几个主要的区别:

1. 内疚关于某种行为,羞耻关于整个自己。

内疚和意识到自己做了一种错误的行为有关。羞耻则是介意自己在别人(或自己)眼里是什么样子。内疚者为行为内疚,羞耻者却为自己的存在羞耻。这两件事对一个人的伤害程度显然是有差距的。

2. 在内疚状态中的人,会比在羞耻状态中感到更多的力量。

在造成内疚的情境中,内疚者自己是行为越轨者,Ta害怕来自正义、道德的惩罚。而在造成羞耻的情境中,缺失的是对于“造成羞耻”的施害者的惩罚,羞耻者所害怕的“惩罚”是失去与那些重要的他人之间的链接(例如害怕被讨厌,而归根结底很多羞耻者在最初都是恐惧会失去父母的爱)。我们不难看到,这两种体验里,后者显然是更无力的。施害的角色总是比受害的角色更多感受到自己有力量。

尽管在内疚中,一个人感受到自己对另一个人的责任,感受到自责、道德背负以及自我批评。但Ta同时也会感到自己是一个有伤害能力的人——自己伤害了另一个人。在这两个人的关系中,内疚者体会到自己是有力量的伤害者,对方才是虚弱、脆弱、受苦、受伤者。

在羞耻中,自我既是主体也是客体,它虽然有时也是那些负面批判的发起人,但同时也是被批判的对象。羞耻者体会到“我不行”、“我没有能力/价值”。中国的希特勒羞耻感让人虚弱。

3. 内疚指向表达,羞耻指向隐藏。

内疚是指向他人的。一个内疚中的人,渴望得到他人的宽恕和原谅,有时还会做一些补偿性的举动(即便是对其他人)为了降低自己的内疚感。因此内疚更能激发一些行动,也更容易被表达以及被他人识别。

如果希特勒在中国_中国的希特勒_中国未来要出希特勒

羞耻是指向自身的。羞耻会让人更抑制(更少做出行动),它给人自卑感。它会剥夺一个人的力量感和自信心。人们想要隐藏羞耻感——“不要让任何人看见真实的我,那太羞耻了”。

与羞耻有关的行为方式

1. 愤怒、攻击、亲密关系中的暴力

1968年,世界闻名的心理学家Kohut最先提出了一个名为“自恋愤怒(narcissisticrage)”的概念。当一个人的自尊、自我价值感受到威胁的时候,被称为“自恋受损(narcissisticinjury)”,此时就会产生自恋愤怒——人们使用“愤怒”来缓和痛苦的情绪。而羞耻感和自恋受损直接关联。

随后的几十年里,不断有学者提出自尊受损和攻击性之间的关系。当一个人的自尊受损时,Ta更容易变现出强攻击性。如果你身边有一个总是莫名其妙攻击别人的人,很有可能羞耻感是Ta一大隐藏的主要情感。

此外,心理学家Lansky提出,羞耻感是一种有很大情绪消耗的情感,因此,它的存在会降低我们控制冲动的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有限)。当羞耻中的人感受到他人发出的语言或身体上的攻击信号时,他们更有可能冲动地做出反应。

Retzinger提出,愤怒是最常见的用来应对羞耻感的方法。1995年的一项研究调查了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后的成年人,在羞耻感受之后,所有年龄段的人控制愤怒的能力都出现了显著下降。而在内疚感受之后,所有年龄段的人控制愤怒的能力都没有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