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希特勒儋洱:国有国史·家有家史·人有个人史_琼宣斋主_(6)
这个世界永远都是极少数精英统治的世界,掌握主动抓“刀把”的人永远都是少数人,大多数人则相当于被动被剁的“砧板”。可见,人要想改变被动的命运,只有两条路可选择:争取当精英掌握主动,不被人控制;超脱“群众”别当“法西斯”。昔日,凯撒被海盗俘虏被人管,稍不如意被人揍,后来他不甘心,当上了海盗头目,反过来领导那些曾经欺负他的海盗群众们。生活中不也是这个道理吗?你不能保持人格独立,争取主动,牢牢把握自己的命运,你的命运就交给了别人,你怎么捍卫自己生存权益,怎么不被人宰?当个艺术家,你不逆群体思维,随大流,你拿不出你的创新作品,你怎么可能出人头地?
笔记:人类不是个东西最有破坏性的情感
在所有不同类型的情绪/情感中,最负面的一种会是什么呢?心理学家们认为,人类最负面的情感既不是悲痛,也不是无法压抑的怒火,而是羞耻感。
罗彻斯特大学临床心理学家Gershen Kaufman在他的书作“The Psychology ofShame”中写道:“羞耻是灵魂的疾病。它是自我体会到的、关于自我的一种最令人心碎的体验。羞耻是我们体内感受到的伤口,它把我们和自己分开,同时也把我们与他人分开。”
绝大部分人在人际关系中感受到的不适都和羞耻感有关;它和愤怒、内疚有着密切的关系;破坏性的完美主义思维也与羞耻感的驱动有关。它渗透了我们,要理解我们自身的人格表现,我们必须认识羞耻感。所以我们就来深入聊一聊Shame.
什么是羞耻感?
羞耻感是生动而痛楚的。它有时和被羞辱、被嘲笑、怯懦、尴尬、无法成功面对挑战的感受相关。
它是一种直接针对自我的情感,它让我们贬低自我的价值。羞耻中的人认为自己"worthless"。很多时候它不需要以“我做了不好的行为”为前提。一个人可以在什么都没做的时候仅仅为自身的存在感到羞耻。
在羞耻感中,一个人的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是“分裂”的——想象当我们处在另一个人的眼光下——羞耻中的人的自我意识就会有这样的分裂,自己永远处在自己的眼光下。羞耻感会激发异常高的自我意识。
维基百科中关于羞耻的词条里写到:
英文中Shame一词的词根,来自一个古老的意为“去遮蔽(tocover)”的词语。“把自己遮挡起来”(实际上的、或者是象征意味的)是羞耻感的一种天然的表达。
和很多种负面感受一样,一定程度内的羞耻感是常见的情绪,有它独特的功能性。羞耻感会切断一些正面情绪,例如兴奋、愉悦或者好奇。在它出现的一瞬间,它会切断由正面情绪带来的探索、投入的渴望,取而代之以警惕和抑制。想象小时候在班上蠢蠢欲动想要举手回答问题的你,在那个瞬间,一种情绪涌上来,让你死死按住了想要举起来的手,让你保持沉默。这种情绪就是羞耻感。ThomasScheff,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社会学家,提出,“羞耻感是‘掌控’情绪(masteremotion)。每当羞耻出现的时候,我们对其他情绪的表达就会受到抑制。”
Scheff博士指出,与绝大部分的情绪不同,羞耻感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它潜伏在我们体内。它也是最不容易被我们承认和释放的情感,是一种最隐秘的情感——悲伤时我们哭泣;愤怒时我们发火;感到羞耻时,我们却会尽量减少面部神情,不希望他人觉察。
心理学家、心理学博主DanielGoleman写到,一定程度的羞耻感是正常的,但如果羞耻已经开始影响一个人关于自己是谁、自己价值多少的基本想法,它就是危险的——这也就是病理性的羞耻(pathologicalshame)了。每一次被指责或者微小的失败发生时,这种病理性的羞耻感都会被反复体验到。病理性羞耻有时也在关系中长期潜存。怀有病理性羞耻的个体认为自己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经常性地感到自己是依赖的——而因为这种自己认知中的“不足”存在,个体隐秘地、持续地感到羞耻。这种羞耻有时是不能够转换为语言来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