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罗马文化 诸玄识??董并生:西方伪史抄袭中国历史、窃据文明源头,诸玄识(3)
(二)楔形文字的“识读”方法属于“猜谜”
西方学界对“楔形文字”的释读缺乏科学性
对古巴比伦楔形文字的“释读”与对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译一样,是西方学者们在十九世纪开始的。与其说是“释读”、“破译”,不如说是“猜谜”,而“找到”破译这些文字“钥匙”的人,实际上并不是什么学者、大多是些二、三十岁的愣头青。
法国人商博良是“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第一人,当时32岁(1822年),“破译”方法为“猜谜”;首位“破译”西亚楔形文字的人是德国人,名叫格罗特芬德,当时27岁(1802年);而英国人罗林森在25岁(1835年)时、又一次独立“破译”了楔形文字。商博良开始研究古埃及学时据说是年仅十一岁的儿童。整个学术界对于“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研究就建立在这样一位法国小伙子“猜谜”的基础之上。
格罗特芬德是德国一名中学数学教师,据传有一次打赌说他能够破译古波斯楔形文字,然后琢磨一下就“破译”出来了。罗林森既不是学者、也不是教授,当时只是一名被派往波斯的英国年轻军官,出于一时的兴趣就轻而易举地“破译”了古波斯与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并将其译文及论文发表于《皇家亚洲学会杂志》。19世纪这两位欧洲青年,在文字学“形、音、义”三要素中,只顾及字音,模拟假定“音值”,通过与伪书《希罗多德历史》中若干人名的发音进行比对,用“破译”或“猜谜”的方法,将消失了千年、乃至几千年的三种古代语言或方言准确、无误地完全揭示出来,形成了近代西方的“东方学”基础。
然而,以中国学术的标准来衡量,建立在这样基础之上的“东方学”可信度甚低;同时,《皇家亚洲学会杂志》是西方早期“东方主义”的刊物,是为英国殖民政策服务的工具,缺乏学术性、不足为凭。[ix]
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如何释读?
“破译”楔形文字源于德国一名中学数学老师的一个赌注。
“人们一定难以相信,首先破译楔形文字竟是源于一个赌注,不过,这是千真万确的。……当初,商博良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时,他还能从小小的图形中有所领悟,而破译楔形文字就难多了。19世纪中期后,博塔等人发掘的大量文物,给提高译解技艺提供了条件。然而,在破译楔形文字方面第一个迈出决定性步子的人,却是德国的一个叫格罗特芬德的中学数学教师。他译解楔形文字并非出于学究的好奇或学术的冲动,而纯粹是为了打赢一个赌。
1802年,也就是格罗特芬德27岁时,有一天他突发奇想,认为自己能够找到解读楔形文字的钥匙。当时他正和几个朋友一起喝酒,便对朋友说,用他的预感打了一个赌。而他当时手头唯一的资料,是几份波斯波利斯铭文的蹩脚摹本。经过一段时间苦苦钻研,格罗特芬德破译了波斯波利斯的起首10个字母,解开了当时最渊博的学者也无从解开的难题。” [x]
“楔形文字”比“埃及象形文字”难得多
“辨认楔形文字比埃及象形文字困难得无法相比。成功的第一步是汉诺威高等学校古典学术教授G.F. 格罗特芬德(1775-1853)获得的。他大胆地用奇妙的组合的办法,于1802年在尼布尔原件上认出了大流士、喜特塔斯皮和泽尔士这三位国王的名字,并发现11个最简单的、即波斯文的书写体的正确含义。” [xi]
越难的东西、西方人破译起来反而越简单,破译者的年龄也越年轻!
G.F.格罗特芬德“破译”楔形文字的方法
“首先,格罗特芬德确定,楔形文字的确是文字而不是饰品。接着,他通过古希腊史学家的著作初步了解古代波斯的历史,已知波斯统治者居鲁士在公元前540年前后灭掉了巴比伦,为建立一个强大的波斯王国扫清了障碍。格罗特芬德认为根据这一史实可以作出推断,铭文摹本中至少有一栏文字代表统治者的语言。此外,有一组记号和另一组单独的记号经常在文中出现,他推断这一组记号可能代表「国王」这个词,而那个从左往右上方斜引的单独记号,可能是个分字符。这些推论因在其他铭文中有类似发现而得到了验证。
处于中国领海和国际公共海域交界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