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资治通鉴柏杨版阅读 郑志强:屈原生年、卒年与享年新考(7)

2018-02-27 17:02 网络整理 教案网

由此可知,屈原在60岁左右并未自尽,其诗句“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这与身心仍然健旺而力求平反昭雪的生动写照相一致。而屈原自尽时74岁左右,这与《悲回风》中“岁忽忽其若颓兮,时亦冉冉而将至”和《渔父》中所载“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等对老年屈原的描绘一致,可以相互印证。以当时屈原的心境,与其让衰朽的生命自然死去,不如主动自杀更壮烈、更有警世价值。这也是符合屈原性格的选择,他在《渔父》中向最后一位扮演“渔父”的劝阻自杀者的斩钉截铁的明誓明志,正是他“舍生取义”抉择的真实记录。

问题已经基本廓清了。屈原先后被怀王和顷襄王弃而不用的时间不是3年,也不是9年,而是总计15年左右。这15年的蹉跎岁月,不仅对屈原个人,而且对楚国国运的盛衰影响都是致命的。顷襄王时期,屈原虽仍有“三闾大夫”爵位,但封地早已随“郢都”被秦攻占且北楚之地尽为秦有。“发郢都而去闾兮”(《哀郢》)正说明楚国国都郢都被占的同时,屈原封地“三闾”亦被秦军占领,屈原也就完全失去了贵族的尊严与生活依托,在山河之间流浪。在此应当申明,顷襄王“迁”的是屈原的官;所谓的“放流”只是政治上“弃而不用”,因秦军的占领而失去封地,并非我们现在语境中的服刑流放。这从《卜居》《忆往昔》《悲回风》等诗中可得到印证。对这样漫长的流浪经历,屈原在《悲回风》中自述感受是“终长夜之曼曼兮,掩此哀而不去”,“藐蔓蔓之不可量兮,德绵绵之不可行”,确实达到一般人的忍耐极限了,所以在创作出《怀沙》后不久,就投江自尽了。关于屈原生年,郭沫若虽然拘于旧说没有考订确切,但屈原去世的年份他的考订基本是准确的。他说:“当楚国的都城被白起攻破的时候,他曾经作过一首哀悼国都的诗……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就在这一年的五月五日(农历),终于跳进湖南省汨罗江里自杀了。”〔1〕252最后应强调一点的是:在屈原决定自杀前后,关于他该不该自杀,就已展开了争论。《渔父》这篇假托屈原所作而实非其所作的楚辞作品,似乎以纪实的形式记录了屈原与渔父的讨论原话。屈原最后回答渔父:“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我们从中发现,屈原不仅身心浸透周朝文化,而且已完全接受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热爱国家、舍生取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渔父》中的“渔父”劝阻屈原投江的一段说教也许是出于挽救屈原的善意,但后世创作《反离骚》的扬雄、著《汉书》的班固、主编《资治通鉴》的司马光等辈,有意贬弃屈原则难以原谅。司马光在与他的写作班子讨论写不写屈原后一致认为:“屈原沉渊,盖非圣人之中道。区区绮章绘句之工,亦何足算也!”〔6〕340这是一类遵奉“精致的利己主义”哲学的个人主义者,与舍生取义的爱国主义者屈原相比,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资治通鉴繁体柏杨_资治通鉴柏杨白话版txt_资治通鉴柏杨版阅读

注释

①这是英国政治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所著《帕金森定律》一书提出的命题,核心意思是:一个集团的首长一旦骄傲自大,他就会有意无意培养提拔唯自己意志是从的下属。在这种情况下,全体下属逐渐把智慧用在如何揣摩上意以便迎合求得晋升,而不再把这个集团的兴衰当成大事。由于一个大的集团不可能靠一个人的智慧来维持长治久安,那么,集体长期怠工必然带来整个集团衰亡的后果。

参考文献

〔1〕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五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闻一多.中国上古文学年表〔M〕//闻一多全集(10).武汉:湖北人民出版,1993.

〔3〕于宝林编著.中华历史纪年总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汤彰平.屈原传〔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5〕魏昌.楚国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

〔6〕张正明.楚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7〕陈戍国,点校.礼记·曲礼上〔M〕.长沙:岳麓书社,1989.

〔8〕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4.

〔9〕孟庆祥.战国策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10〕司马迁.史记(四)〔M〕.韩兆琦,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

〔11〕刘向.新序全译〔M〕.李华年,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12〕柏杨.中国历史年表〔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13〕司马迁.史记·楚世家〔M〕.喀什: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2002.

〔14〕吴广平,注释.白话楚辞〔M〕.长沙:岳麓书社,1996.

〔15〕时永乐,王景明.论衡词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