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资治通鉴柏杨版阅读 郑志强:屈原生年、卒年与享年新考(5)

2018-02-27 17:02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关于这一点,西汉刘向的《新序》中载:“秦欲吞灭诸侯,并兼天下。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秦国患之,使张仪之楚,货楚贵臣上官大夫靳尚之属,上及令尹子阑、司马子椒,内赂夫人郑袖,共谮屈原。屈原遂放于外,乃作《离骚》……是时怀王悔不用屈原之策,以至于此,于是复用屈原。后秦嫁女于楚,为蓝田之会。屈原以为不可信,愿勿会;群臣皆以为可会。怀王遂会,果见囚拘,客死于秦。”〔11〕243这段史料明言,屈原第一次是自放,由于被怀王疏远,并被黜去左徒之职,所以屈原此期间创作了《离骚》以申个人冤屈而已。但刘向的这一记载同样只讲了“武关(蓝田)会盟”而未涉及“黄棘之盟”,这是他对《史记·六国年表·楚表》研读不精细之故。事实上,楚怀王发现被张仪欺骗后不久,即又将屈原召回任职。之后5年间,在秦惠王去世、秦武王立而张仪离秦至魏去世,秦昭王立而秦宣太后执政之后,秦国主动向楚国示弱,愿意向楚国割地结盟。楚怀王立即故态复萌,再举“合秦绝齐”旗帜。对此屈原坚持反对,认为秦国“万变其情岂可盖兮,孰虚伪之可长”(《九章·悲回风》),但怀王决意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因屈原坚持反对,怀王再次将屈原使者之职罢免并赶出朝廷令其赋闲。

“黄棘之盟”时怀王对屈原反目,《史记》并无细载,但屈原为此创作的《悲回风》作了记载。所谓“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正是屈原再次被罢职的纪实性写照。屈原将怀王此阶段随意变更决策的行为比喻为思想上出现了“回风”(旋风)状态。尤其在诗中直斥怀王背弃齐楚联盟而与秦签署“黄棘之盟”。诗中“借光景之往来兮,施黄棘之枉策”一句,自王逸以来即诠释为“以棘为策,既有芒刺,而又不直,则马伤深而行速”。此解为望文生义;而余冠英将“枉策”释为“枉谬的政策”,正确但亦未识出此句特指“黄棘之盟”,亦出于对楚怀王与秦昭王签订“黄棘之盟”史实的无知。《悲回风》正是怀王与屈原由“黄棘之盟”而分道扬镳的“史诗”记录。因此,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亲自入秦赴“武关(蓝田)会盟”之时,屈原已被怀王赶出朝廷达5年之久,并不在朝廷,而谏阻怀王赴盟的人是昭雎,《史记》中有相关记载。“武关会盟”失败,楚怀王成为秦昭王的阶下囚,虽然成功逃出秦国先后到了赵国和魏国,但因失去信用,赵国、魏国皆不欲帮他回国,魏国反而拱手将他送给秦国使者带回秦国为囚。楚怀王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反复无常,使他的个人信誉差到了极点。像孙膑、范雎这些被政敌酷刑致残的人,尚能在敌方下士的帮助下成功走脱,而楚怀王身为大国之君却见拒于两国曾经的盟友,岂不可悲!从这一点我们可以说,一切个人命运的变迁史,都是由自身言行打造的信用记录史。

怀王囚秦不归,太子横即位为顷襄王后,再次召回了屈原(公元前296年)。《大招》这篇名作出自屈原之手,内证了在楚怀王“归葬”后的“国葬”典礼(公元前296年)屈原不仅参加了,还是主祭的主角之一。屈原参与了对楚怀王“招魂”祭歌的创作。从这一点看,顷襄王即位之初召回屈原并任命了相应官职,否则屈原难以主导楚怀王的“大招”之礼仪。那么,顷襄王何时又罢了屈原的官职弃而不用了呢?对于这一点,两千多年来的屈原研究,至今尚未给出明确答案。我们通过细绎屈赋《哀郢》,认为该赋作于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此赋中屈原明确哀叹:“忽若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惨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戚!”屈原最后被楚顷襄王和令尹子兰兄弟俩逐出楚国朝廷应在顷襄王十二年(公元前287年)。而《涉江》一诗,也正是顷襄王对屈原“怒而迁之”后屈原涉江湘而“放流”中创作的诗篇。

三、屈原沉江自尽时间及享年辨正

屈原沉江自尽的时间,詹安泰、魏昌认为是公元前278年,而闻一多和柏杨则认为是公元前299年〔12〕187。两种判定究竟哪一种更确切呢?若依闻一多和柏杨的判断,那么,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赢稷邀楚怀王芈槐会武关……突劫芈槐至咸阳……乃留不返。楚迎立太子芈横嗣位,是为顷襄王。楚大夫屈原以屡次向国王进谏,皆不见从,且被贬逐,悲愤之余,投汨罗江(湖南汨罗)自杀”〔12〕193。但闻一多和柏杨的判断出现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即:今本《楚辞·大招》自西汉司马迁、王逸至当代孙作云、陈子展、姜亮夫等,古今一致确认为屈原作品。既然如此,公元前299年,楚怀王尚未去世,而当时爵位仍为“三闾大夫”的屈原,怎么会作出《大招》为怀王招魂并立即急火火沉江自尽呢?《大招》问世最早不应早于公元前296年。因为怀王去世于公元前296年已为史学界确认。此年即“楚顷襄王三年,怀王卒于秦,秦归其丧于楚。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13〕470。楚国当时推行官、爵分列并行制,屈原此时以“三闾大夫”的爵位被顷襄王召回朝廷,参与楚怀王招魂、祭祀等丧礼活动,既符合当时的礼制常规,又能与《大招》一诗内容相印证。可见,屈原自杀于公元前299年之说不可信。若依魏昌的判定,则公元前278年,楚国发生的巨变是:“秦大将白起攻楚,陷其国都郢都(湖北江陵),烧其先王坟墓夷陵(湖北宜昌),楚兵溃败,不能复战,迁都陈丘(故陈国),今河南淮阳。”〔12〕187詹安泰和魏昌的判断,正好与《哀郢》《怀沙》中的内容完全一致,可相互印证。而关于《哀郢》《怀沙》的作者为屈原,古今并无大的异议。资治通鉴柏杨版阅读有学者认为,屈原的绝命之赋不是《怀沙》,而“《惜往日》是屈原的绝命词”〔14〕198,此论不确。反复涵咏《惜往日》,此赋绝非屈原所作。尤其赋中“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沉流。卒没身而绝命兮,惜雍君之不昭”明明白白是第二人在屈原“沉流”后的追述,屈原何以会在“沉流”后亲自现身追述呢?可见,认为《惜往日》为屈原自作的绝命辞,是未细读文本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