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柏杨版阅读 郑志强:屈原生年、卒年与享年新考(3)
楚怀王(芈姓,熊氏,名槐,字灵修)的生年,历史记载较为明确,即史学界确定的楚宣王十五年(公元前355年)。这样来计算,楚怀王比屈原大两岁。屈原(芈姓,屈氏,初名正则,字灵均;后名平,字原)与怀王同姓,于辈分上可谓同辈兄弟。因俩人早期互相赏识,屈原青年时期即受封“三闾大夫”爵位无可无不可。虽然如此,屈原担任“左徒”要职当在楚怀王七至十二年(公元前322—公元前318年)之间。一方面,依楚国当时惯例,爵位虽可世袭,官职却一般要历阶而晋升;另一方面,史载楚威王在位10年,于公元前330年去世;楚怀王在父亲威王去世时年方25岁。按当时列国父亲去世儿子必守丧满一周年(跨3年)之制,世子芈槐于公元前328年即位为怀王元年。结合《史记·屈原列传》看,屈原并未参与楚怀王即位初期几年的中央工作。屈原在这几年应在较低官阶上任职。屈原当上怀王“左徒”之职应在秦惠公正式称王(公元前325年)并请张仪再次出任秦国丞相之后。公元前324年,第一任六国“合纵长”苏秦奔齐国任客卿。此阶段苏秦“合纵抗秦”被楚威王认同并确定了楚国加入“合纵”势力的国策。而楚怀王即位之初,奉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论语·学而》)的原则,奉行父亲威王的既定战略方针。
既然屈原与怀王在推行“合纵”抗秦这一重大国策上高度一致,那么《史记》所载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8〕1183(公元前322—公元前318年)也就落到了实处。此时期楚怀王的年龄当在33至37岁左右,屈原当在31至35岁左右。这一时期楚威王与苏秦确立的“合纵抗秦”战略被楚怀王认真遵行。
二、屈原在楚国宫廷的曲折政治生活梳理
从《史记》的相关记载和《离骚》《橘颂》等多篇作品看,屈原和楚怀王在青年时代确实建立了相互赏识和相互信任的关系。但随着楚怀王进入中年以后对重大国策的随意变更,俩人的政见多有不合,彼此关系也开始走向疏远甚至分裂,屈原和楚怀王乃至楚国的命运也动荡不安起来。甚至出现了屈原、陈轸等在楚国宫廷由盛转衰,导致怀王个人乃至整个楚国也随之由盛转衰这种奇特的历史现象。
屈原一生纵跨楚宣王(?—公元前340,名良夫)、楚威王(?—公元前329,名商)、楚怀王(公元前355—公元前296,名槐)、楚顷襄王(?—公元前263,名横)四代国君。应当说,自公元前370年楚宣王即位到公元前329年楚威王去世这40多年间,是楚国的鼎盛时期。在楚宣王良夫执政时期,楚国占领了巴和黔中,吞灭了蔡国。楚威王时期(公元前339—公元前329年),熊商继父遗志,继续开疆拓土,先后在公元前333年的徐州之战中击败了齐国,在公元前330年大破越国,尽取被越国占领的原吴国地盘。楚怀王即位之初,约于公元前308至公元前306年间先后组织5次大战,最终吞并越国,新设江东郡。当时楚国的国运可谓如日中天。用苏秦的话说,“楚,天下之强国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9〕371。然而,楚威王作为老练的政治家却忧心忡忡地对苏秦说:“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恐反人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
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如悬旌而无所终薄。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9〕372由于楚威王对秦国有洞彻性的深刻认识,“六国合纵”抗秦这一被苏秦首倡的国际力量再平衡的构想,被楚威王认同并采纳为“国策”。可惜天不假年,楚威王在位仅11年就去世了。楚怀王即位之初,大有英姿勃发、承继先代余烈的气魄。在秦国吞并了蜀国后,怀王先后经过5次惨烈战役,最终于怀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06年)完全吞并了越国,此时的楚国实际控制了比秦国更大的疆域。但与其父楚威王不同的是,怀王在胜利面前开始骄傲自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重大国事决策上任性变更。“联齐抗秦”“六国合纵”是楚威王与朝中重臣们共同确定的重大国策,怀王继位之初是认同并遵奉的,但由于自己在贸然发动的三次楚秦战争中失利,他就轻率地将“联齐抗秦”国策变更为“合秦绝齐”。而后,又因太子横入秦做人质时杀死秦国大臣,他无原则“护犊子”而再次轻易地将“合秦绝齐”变更为“联齐抗秦”,从而留下了不守信用、轻背盟约的坏形象。对内而言,进入中年后的怀王骄傲自大、轻躁善变,在朝廷商讨重大国事时愿听顺己之言而厌恶逆耳忠言,“背法度而心治”(《九章·惜往日》)。
你统计过双方伤亡数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