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的英雄资料 故事| 记一个年轻教师的成长!
1981年8月25日,他到县重点中学第二中学报了到,就开始参加学校组织的开学前的培训活动。他尽可能多的接触周围的老师,熟悉学校的一些情况。开学后,学校安排他担任初中一年级 一个班的语文课,没有当班主任。学校教导主任说,咱们学校中老年教师多,你是恢复高考后分来的第二届毕业生,去年和今年一共分来你们六七个。去年分来的两个老师,原来在村里担任 过民办教师,都三十多岁,有教学经验。你们今年新分来的岁数小,没有担任过教学工作,所以给你们安排的课不重,是给你们留了学习钻研业务的时间。多听听老教师们的课,以便能够尽 快适应学校的教学工作,将来好挑重担。明年学校要扩班,就会课业重了。他很感激学校的体谅。接到课后,他认真的熟悉教材,熟悉教参。那时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统编教材。第 一课是《一件珍贵的衬衫》,写北京市一个女工晚上下班骑车回家,不由得闯进了快行线,被周总理的轿车剐伤了,衬衫刮破了。周总理留下工作人员,领这位女工到医院检查伤情,并打电 话询问,还让工作人员送给这个女工一件新买的白色的确良衬衫的事。故事不复杂,文章也不算长,一千字上下,也没有什么生僻的字,内容很好理解。可是怎么讲呢?他反复琢磨,反复修 改教案。
课文几乎都能背下来了。他对周总理很有感情,可是第一节课,学生虽然觉得新鲜,他觉得也很卖力气的讲,可是下来后,他觉得并不太理想。要讲的让学生听进去,愿意学,似乎 还是很难的,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怎样才能让学生进入到课文中去,让他们从中学到知识。觉得自己在大学里学的很多文学理论、教育学、语文教法等知识,就像练习的武术套路,浑身是劲 ,就是不会在实践中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分解运用。怎么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运用到课文教学中去。让学生学习了之后,怎样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学生自己的写作中去。教参上有 段落分析,有中心、有背景介绍,有写作特点,他也把这一条一条写在黑板上,学生记得也很清楚。但他觉得很空洞。抄的那些内容好像都是一个空壳,是游离于课文之外的、漂浮于空中、 没有地气的条条。又像是一个没有经验的指挥员,学了很多的军事理论,战略战术原则,可是面对具体的战斗,就像一头雾水,不知道该怎么运用。怎样调兵遣将,找不到哪里是突破口,该 从什么地方发起进攻,能够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代价,占领知识的高低。他心里很茫然。他下来问了几个学生,有学生说,老师讲的很卖力,老师读课文很有感情,就是不知道学了这篇课 文该掌握什么,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学语文。
有学生下来背生字、解词,还有的学生背中心思想,背写作特点。他也不知道这些该不该让学生背,背了究竟有没有用。记得自己上学时老师也给 抄过这些,抄过之后往边一扔也就不管了。他高中的一位老师讲的很好,很活,可惜这位老师没教他们多长时间就调走了。当时老师的讲课方法他不会用。现在觉得自己陷在一个深渊里。他 们学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班里七十多个学生,几乎都是住宿生。当时的学校条件还比较差,学生二十多个人住一个宿舍,睡大通铺。吃饭需要自己往学校转粮食。十几个人一个组,用水 桶打一个组的汤,回来分。他自己也来自农村,经历过这样的生活,组里学生轮流用学校的饭票买干粮。看着这些来自农村的淳朴的十三四岁的学生,他很理解学生的不容易。
他的家教很好,他母亲是他们那一带很有名的孝敬老人的模范,他父辈就他父亲和一个姑姑。姑姑离得远。他小时候家里四世同堂,最上边有曾祖父、曾祖母,还有祖父、祖母。父亲是 个朴实的农民,上过高小,懂医术。母亲上过一段小学。文化知识不多,但是母亲很善良。他兄弟姐妹五人,一个大家庭。每顿吃饭,必须先给老人端了饭,他们这些晚辈才能吃。上边四个 老人都是他母亲一手侍候。特别是老人晚年生病,卧床不起,四个长辈一共加在一块有十多年需要人常年伺候,他母亲一手侍候到长辈下世。孝敬老人在当地很有名。他母亲也很会教育他们 ,时时处处要求他们兄弟姐妹要善良、诚实。不要亏欠别人的。她受母亲家庭教育的影响,一直勤奋学习,在小学、中学一直担任班干部。被同学和老师信得过。母亲的善良、正直、诚实, 父亲的勤劳、朴实,以及他的大家庭里上下和睦相处的美德,深深的植根在他的内心深处。流淌在他的血脉里。看着这群农村的学生,他想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教好他们,让他们成才,既为了 自己事业有成,也为了给国家多出人才,还为了自己对得住良心。可是现在站在教学岗位上,发现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不是轻而易举的,这里边需要学问,需要很多的技巧,需要很好的揣 摩、研究的。
想吃芝麻糊就搞个豆浆机自己打正好趁双十一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