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历史学论文研究方法_历史学论文方向_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2017-12-16 17:05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历史学论文方向_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_历史学论文研究方法

老诗人余光中去世了。同台湾左翼作家陈映真隔了一年多。

与陈映真去世时的冷冷清清不同,无论主流、官方媒体,还是各种自媒体,纪念余光中的文章铺天盖地。

余光中是一个文化符号。

对余光中这个名字的文化记忆,是从我们孩提时代就被教育塑造的结果。其最大的成果是把“余光中”同“乡愁”连为一体。

我们从初中语文课本,就学到了“乡愁”,那诗句是美丽的,感人的: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他的诗作很美,其中对祖国的眷恋占很大分量。

他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思恋,表露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挚爱与欣赏,追慕汉唐盛世。他的许多诗句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乡愁诗人”的名号实至名归。

他似乎有“人性”中至真至美的一面,一个纯真的、清新的、理想主义的老人,他写给孩子的散文让很多人赞赏:

“孩子,我希望你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你可以是农民,可以是工程师,可以是演员,可以是流浪汉,但你必须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不要为蝇头小利放弃自己的理想,不要为某种潮流而改换自己的信念……希望你不要媚俗……如果你的脸上出现谄媚的笑容,我将会羞愧地掩面而去。”

“乡愁”的、真善美的内容,清新俊美的文风诗风,于是,他成了一个代表两岸“文化共同体”的符号。他带来一波波“余光中热”“台湾诗人热”,他曾到汨罗江参加国际龙舟节开幕式,中央电视台专程采访报道,似乎这表征了台湾文化人对大陆“认祖归宗”式的认同。在学术界,以余光中为研究课题的,就数不胜数,光在知网上能搜到的近些年的“余光中”主题论文,每年就有几百篇,其中不乏硕士博士的学位论文。

与其余光中,不如陈映真——统一两岸,靠“文化乡愁”还是社会主义?

与其余光中,不如陈映真——统一两岸,靠“文化乡愁”还是社会主义?

  知网收录“余光中”主题论文数量图

在余光中去世后,估计又会有一波围绕他的学术研究热潮。

追溯海峡两岸文化、历史——20世纪前的古老历史——的统一性,是某些人主张的对台“统战”工作的一种重要策略。这种策略实践的效果是有限的。上世纪日本战败特别是国民党逃往台湾后,美国开始对台湾进行全面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造与支配,在台湾推行全面崇美媚日、贬损中国大陆的文化教育,清除反帝民族解放思想,彻底摧毁日据期英勇艰苦的民族民主运动中积累下来的解放的社会科学、哲学和文艺传承,大力培植分离主义力量,乃至灌输“台湾民族”论,台湾培养出来的精英“学而优则仕美”,对大陆的离心力越来越强。随着第一代原籍大陆移居台湾者的凋零,新的几代人特别是当下的台湾年轻人,还能有多少对大陆、对祖国的“文化认同”?对他们来说,“乡愁”的所指还是祖国大陆吗?“乡愁”“回家”这样简单的文化宣传策略,是否还能打动他们,需要画一个问号。

而更为绕不过去的是,如何对待中国大陆的革命及随之而来的共产党政权、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两岸分裂后的冷战对立史;还有,台湾自身百多年来的被殖民史、分裂史,分离后的“中华民国政权”史,台湾目前的社会现状、阶级分化与政党政治。

与其余光中,不如陈映真——统一两岸,靠“文化乡愁”还是社会主义?

绕开这些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无论如何追溯文化“乡愁”,建立在这些文化符号上的“共同体”,仅仅是符号,是想象,无法回应美国帝国主义长期的对台殖民主义教育,无法解释被歪曲的两岸近百年历史脉络,更无法回应台湾当前因依附美日所产生的种种社会问题。在帝国主义时代下的两岸分离的鸿沟,无法靠这些文化符号去弥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