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孔子兵法之饱和攻击_孔子兵法阅读_孔子兵法到底有多本书(36)

2017-01-02 08:00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在这次登陆战役中,盟军的伞兵和空军是怎样对德军突然袭击的,这一点我们暂且不论。但为什么与此同时海军潜艇,能够突然出现在滩前?这些潜艇又是怎样避开德军舰艇海上的巡逻和水下寻热系统的严密监视的呢?原来,英美盟军在这里利用了一个重要的地理现象。

查一下年历我们就会知道:1944年6月6日,是我国阴历闰4月16,月相上是望。为什么不选择一个漆黑的夜晚发起登陆,而选择了这个皓月当空之夜呢?因为这正是大西洋出现大潮的时候。当大西洋出现大潮时,表层海水因涨潮而向大洋中心流动,到大洋中心海水就必然下沉,从而形成下沉海流;下沉海流至深层又向岸流,呈现为向岸海流;向岸海流在底层触岸后又形成上升流。这样,表层海流、中心下沉海流、底层向岸海流和沿岸上升海流组成了一个封闭的环流。

盟军摸清了大西洋西岸英吉利海峡这一海水运动规律,用潜艇装载军队,从英国开始下沉入海,然后关闭发动机,利用深层向岸海流为动力,避开了海上德军军舰和海下寻热系统,顺利到达法国西北部的诺曼底半岛地区。这时伞兵、空军突然对德军发动进攻,潜艇悄然浮出水面。当德军的军舰还在巡逻,暗堡中的哨兵正密切注视海上动静的时候,盟军登陆艇黑压压地迎面而来,继而风卷残云一般,占领了滩头阵地,取得了登陆战役的胜利。

诺曼底登陆的成功因素当然有很多方面,但盟军利用大潮时英吉利海峡海水的运动规律,却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

(作者简介:陈宝林,中学二级教师,毕业于安徽师大地理系,现在安徽全椒县武岗中学任教。)

水雷搬家 德军遭殃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43年,北大西洋和北冰洋制海权的争夺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德军为切断美、英盟军向苏联运送军火物资的北方“生命线”,不惜孤注一掷,派遣驻挪威阿尔塔峡湾的强大舰队出海截击盟军护航运输船队,经过几次激烈的海战,海军受挫。但他们并不甘心海上优势的丧失,在通往波罗的海和巴伦支海的北大西洋和北冰洋水域的重要航线上广布水雷,意在封锁航道,以限制和重创盟军的船队行动。

时间在战争的硝烟中流逝。在以后的日子里,盟军船队仍在水雷区畅行,并未触雷受损,对此,德军感到纳闷。但并不怀疑所布水雷的灵敏性,只是对这些水雷的去向莫名其妙,还以为是盟军发明使用了什么先进的扫雷装置清除了这些水雷。

翌年的隆冬,在北冰洋巴伦支海水域,白昼只有二三个小时,即使中午,太阳也难以升起在波涛汹涌的海平面上。这时,一支执行海上截击任务的德军特混舰队若隐若现,劈波行进在风雪浓雾的洋面上。当舰队到达新地岛附近海域时,突然一声声闷雷般的声从水下传来,顿时,大海就像炸开了锅一样沸腾,几艘德舰在剧烈的震颤中受重伤。德军舰队认为是受到了盟军潜艇的袭击,除实施反潜攻击外,慌忙掩护受伤舰只撤退。大海很快就恢复了原有的平静,经空中侦察,受炸舰队并未受敌舰攻击,而是它触发了水雷。经辨认,这些水雷的型号恰和数月前布于北大西洋水域的水雷一致。这些不长眼的漂浮物竟炸了它的撒放者,舰队指挥官暴跳如雷,神情显得十分沮丧。只是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是不是上帝在施加惩罚,注定这场战争必败。

什么原因使德军做出了这桩事与愿违的蠢事?这批水雷如何会漂到这里?

原来这是洋流立下的战功。在北大西洋存在着一股规模巨大的洋流系统,即北大西洋暖流。这股暖流浩浩荡荡一直流向北冰洋巴伦支海,使这片水域在酷寒的冬季也不封冻,海上活动可正常进行。二战期间,海洋科学还不能认识全球的洋流运动规律,结果使得德军自以为聪明的海上军事行动,害人不成反害己。

因此,二战后,许多国家在发展海洋科学上不遗余力,大力开拓第二生存空间,其中对洋流的研究已达到了相当水平,总结出了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等洋流系统,并准确勾画出了全球洋流的分布规律,从而使这一科研成果为天气预报、环境研究、航海、渔业、军事等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