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兵法之饱和攻击_孔子兵法阅读_孔子兵法到底有多本书(33)
诸葛亮本打算设计将魏军司马懿等烧死在葫芦谷,然而事与愿违。这果真是老天爷的安排吗?不是。这是当时多方面的地理因素与地理环境对天气影响的结果。
葫芦谷谷地入口窄、腹地阔,两边高、中部低,这种地形不利于空气流通。一旦谷内起火,气温开始升高,贴近地面的空气迅速受热膨胀上升,上层及周围冷空气则收缩下沉,形成强烈对流的山谷风,因此出现了狂风大作的现象。当谷底大量热气流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空气中的水汽又因气温降低而凝结成云雾,再加上柴草燃烧所产生的大量烟尘随空气上升到天空后,又为水气凝结提供了理想的凝结核,从而加速了水汽的凝聚。这些云雾中的小水滴互相碰撞合并,体积就会逐渐变大,最终导致大雨倾盆的局面,浇灭了葫芦谷的大火,司马懿才得以脱险。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诸葛亮这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家,所设的“火烧葫芦谷”一计毕竟是失算了,他万万没有料到是山谷风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而使他功败垂成。可见,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官,不仅要了解战地的地形状况,而且要善于预测一定的地理要素可能会产生的地理现象,从而得出万无一失的判断。如果说,诸葛亮当时考虑到葫芦谷起火后会产生山谷风而降雨,那么,司马懿还能死里逃生吗?
(作者简介:龙配成,中学一级教师,现在安徽肥西县董岗中学任教。)
智筑冰城
三国时期,曹操北定中原,于是调集兵马西凉并杀死了首领马燧。马燧之子马超乃三国赫赫有名的虎将,发誓要报杀父之仇,于是就亲率兵马东进,迎战驻扎在渭北(今黄土高原中南部的渭河附近)的曹军。曹操远道驱兵渭水与马超对峙,因长途跋涉,安营扎寨未稳,就屡屡被马超的西凉军打败,兵力损失惨重。曹操为保存实力,防备马超的连连偷袭,于是命令曹军将士取渭河沙土修筑营寨大墙,但因沙土粒粗屡筑屡塌,无法筑成高大的防范寨墙,曹操因此苦恼而忧心如焚。
此时,有位当地的隐士求见曹操,献上了一条退马超的良策,他说:“连日来渭水一带阴云密布,夜间必刮北风,倘若北风一起定会天寒地冻。当风起之后,令士兵运土泼水到天亮,天明之时,一座坚固的冰土城就会建成。”曹操言听拍手叫好,并依计而行,于是令士兵运土泼水,一夜之间一座白色的“冰城”营寨果然筑成。第二天,马超率兵又前来攻打营寨,马超及部下来到“冰城”下一看,都大为震惊。冰城险峻光滑,西凉兵久攻不下,损失也相当严重,官兵士气低落,军心开始动摇。此时、静候在“冰城”内的曹军待机冲出营寨,一举击溃了马超的西凉军,最后得以胜利。
那么,骤冷的天气是怎样产生的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原因正是我们教学中所讲的冷锋天气现象。曹操西伐的季节恰是农历十月的初冬之际,此时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便会经常出现恶劣的冷锋天气。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之上的黄土高原渭水一带,每当冷锋过境时,南来的暖湿气团被迫抬升,再加上地势高峻,加剧了冷空气的强度,故而在抬升暖湿气团时造成阴云密布,气压梯度加大,出现以北风为主的大风天气,并使气温迅速下降。而冷锋过境后,该地区又被冷气团所占据,其较高的地势,使气温进一步下降,天气骤冷,天寒地冻,在这种气象和天气条件下,极易结冰封冻。
曹操正是听取了这位隐士的良策,利用这种冷锋天气的变化,运土泼水筑成冰寨城墙,保存了实力,稳定了军心,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从而一举击溃了西凉马超。
(作者简介:,毕业于河北省邢台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地理系,现在河北武安师范学校任教。)
气球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的故事,已成千古佳话,广为流传。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位巧借西风施放气球的人却鲜为人知,这人就是日本著名的气象学家荒川秀俊。
话说1942年4月18日拂晓,美军出动了16架B—25型轰炸机对日本首府东京进行了猛烈的轰炸,东京顿时成为一片火海。对此事日本最高司令部的官员们大为震惊且极为恼火,发誓要不惜一切代价对美国实施报复,官员们都在绞尽脑汁地思考,却苦于没有有效的报复途径。最后日本气象台的气象学家荒川秀俊突发奇想,想出一妙招,那就是借助西风的力量,施放气球,于是他欣喜若狂地写了份实施报告,并呈交给首相。报告声称,在离地面1万米的高空,有一稳定的西风带,从日本直达美国,如果有无数只高空气球吊上,那么二三天后成千上万吨的就会神不知鬼不觉地降落到美国。这一极为新鲜的科学奇想,立即引起日本首相的极大兴趣,首相认为这比用轰炸机轰炸高明多了,当即批示,由荒川秀俊具体负责研制气球。接到任务后,荒川秀俊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该项工作中,他觉得这是他大显身手的时候了。过了不久,由荒川秀俊设计并制造的一种新型武器——定高可控漂流式气球诞生了,随后立即进行了大批量生产,只待时机成熟,便立即腾空而起,在西风的协助下直逼美国。
从哪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