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学术 | 孙玉文:解读唐诗“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8)

2019-04-21 10:24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卧龙潭清溪白石的爽人石阵中,有一方四皓奕棋石,相传是秦末汉初商山四皓隐居商山期间,云游到此,撑起了一个半打凉亭,就着天然石桌石凳,寄情山水,临泉对弈而留下的遗迹。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我欲一入商山采紫芝,四皓物化已多时。

怎样解决“衰”字按照它的音义配合在《回乡偶书》中不押韵的矛盾?必须寻找其他的途径解决“乡音无改鬓毛衰”的释读问题。唐人诗歌,后人改动的地方不在少数。宋苏轼《东坡志林》卷5注意到当时人喜欢改古书:“近世人轻以意改书;鄙浅之人,好恶多同,故从而和之者众,遂使古书日就讹舛,深可忿疾……自予少时,见前辈皆不敢轻改书,故蜀本大字书皆善本。蜀本《庄子》云:‘用志不分,乃疑于神。’此与《易》‘阴疑于阳’、《礼》‘使人疑汝于夫子’同,今四方本皆作‘凝’。陶潜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今皆作‘望南山’。杜子美云:‘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盖灭没于烟波间耳。而宋敏求谓予云:‘鸥不解没,改作“波”字。’二诗改此两字,便觉一篇神气索然也。”因此,《回乡偶书》完全存在宋以后人改动之可能。

那边,一群孩子正围着一位骑马的老人指手画脚,:”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贺知章回乡后的无奈。乡音③未改鬓毛④衰⑤.。在语言潜质方面,孩子越小学得越好,一般大人学了十年外语,很难到达精通的程度,而六岁的幼儿领悟语言几乎是很自然,很简单的事,而且外语熟练到达相当水准,移民省外、国外的家庭都有同感,小孩子能很快地学习并领悟当地语言,能很快融入当地生活,而大人们却“乡音难改鬓毛衰”。

——唐.王维《杂诗三首》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9.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1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15.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16.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17.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18.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1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20.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21.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2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2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2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25.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26.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27.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28.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29.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寄黄几复》30.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指鬓毛减少。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宋陈应行《吟窗杂录》:“幼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面皮衰。家童相见不相识,却问客从何处来。”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别集》卷25亦以此诗为黄拱作,《还乡偶书》之二:“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面皮衰。家童相见不相识,借问客从何处来。”可见宋代就有人将“??”改为“衰”。

“????”应该是“婆娑、罘罳”和“徘徊、彷徨、翩跹、盘桓”等词的同源词,都有“一个主体部分向四周回旋散开”的含义。“婆娑”指飞舞貌。《诗·陈风·东门之枌》:“子仲之子,婆娑其下。”毛传:“婆娑,舞也。”王褒《四子讲德论》:“婆娑呕吟,鼓掖而笑。”引申为纷披貌,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因月朔,与众在听,视槐良久,叹曰:‘槐树婆娑,无复生意。’”杜甫《恶树》诗:“方知不材者,生长漫婆娑。”司马光《忆同寻上阳故宫路》诗:“常时秋天落宫槐,今此婆娑皆合抱。”又引申为醉态蹒跚貌,葛洪《抱朴子·酒诫》:“汉高婆娑巨醉,故能斩蛇鞠旅。”又引申指盘桓,逗留。杜挚《赠毋丘俭》诗:“骐骥马不试,婆娑槽枥间。”卢照邻《释疾文》:“余羸卧不起,行已十年。宛转匡床,婆娑小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