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学术 | 孙玉文:解读唐诗“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5)

2019-04-21 10:24 网络整理 教案网

而在电视上看到的是只是三个单薄的人物形象,仿我者死”,只留下一面用媚俗堆砌起来的美丽墙面,)饰演的田思思张开双臂在空中飞翔,真可谓是英雄气短,怎么呢吸引人。不同的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读音也不相同,这里出现了四组多音字,平时也全部训练过,当仍有一部分学生出现错误,说明老师在平时训练时缺少反复性的练习。

当今不少权威辞书,往往将读仓回切、作“用粗麻布制成的毛边丧服”,和读楚危切、作“由大到小依等级递减”讲的“衰”的读音混同起来,以为古代这两读没有什么区别。例如《汉语大字典》“衰”的第三个普通话读音cuī,将读楚危切和仓回切的两个音项都收列进去,作为不区别字义的异读列出来,下辖古代楚危切和仓回切的音义。《汉语大词典》“衰”的第二个普通话读音cuī,只收初危切,将古代初危切和仓回切的字义都放置在楚危切这个读音下面,造成部分字义张冠李戴。

《王力古汉语字典》[7]和《辞源》(第3版)据古代的实际音义关系,将楚危切和仓回切的音义配合区分开了。《王力古汉语字典》楚危切下列有“等级次第的差别或依次递减”的义项,仓回切下列有“古代丧服的一种”的义项。《辞源》(第3版)楚危切下列有“由大到小,依照一定的等级递减”的义项,仓回切下列有“古代的丧服,有‘斩衰’、‘齐衰’之分”的义项,均合乎中古音义配合。

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诗人紧承上句,在第二句中抓住两个典型细节,作了自我形象的描绘.一个人从小就听惯说惯了的乡音土语,是不容易改变的,即使多年在外有所变化,但当一旦踏上家乡的土地,亲切之感自会油然而生,便也会情不自禁地操起家乡话来,那怕多少有了点变调.然而,"乡音"虽说是"无改","鬓毛"却无可奈何地"衰"了,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挽回.通过这两个典型细节,一个诗人的自我形象显现在我们面前,而一个"衰"宇则透露出诗人此时此刻未免感到迟暮神伤的内心世界.三、四句即从这里生发开来.。

纵向结构是指按照人们的思维习惯或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组织材料,循序渐进,次第深入。 --林清玄【184】:事物的价值是因为”意义”而确定的,意义则是由于”心的态度”而确立的 --林清玄【185】:生命像一只鼓风而去的风筝,有时又默默被裁剪,像一只流淌着生命汁液的马蹄兰。这亦是该案例引申出的第一层警示意义。

鬓毛变白,古人不担心白鬓减少、稀疏,他们甚至将白鬓弄掉。《释名·释首饰》:“镊,摄也,摄取发也。”《南史·齐郁林王纪》:“高帝笑谓左右曰:‘岂有为人作曾祖而拔白发者乎?’即掷镜、镊。”唐代李白用镊子拔取白发,写了《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一诗,其中有:“长吁望青云,镊白坐相看。”杜甫《秦州杂诗》之十五:“东柯遂疏懒,休镊鬓毛斑。”方干有好几首诗讲到去掉白鬓的事,例如《示乡叟》:“如何镊残鬓,览镜变成丝。”《山中言事》:“山阴钓叟无知己,窥镜撏多鬓欲空。”贺知章告老还乡写《回乡偶书》时已经80多了,他的鬓发早已变白。如果“鬓毛衰”的“衰”作“减少,稀疏”讲,他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因此,“鬓毛衰”的“衰”不应指减少、稀疏。

唐五代韵文中,“衰”入韵多次,但押止摄,不押蟹摄。“衰”作“用粗麻布制成的毛边丧服”讲,在唐诗中未见入韵。“衰”在韵脚字位置上,都取“事物发展由盛而衰”义,偶取“等级次第的差别”义。许多“衰”只跟止摄相押,基本不杂蟹摄字。偶尔止蟹相押,其中“衰”仍然是止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