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加尔各答仁爱之家_加尔各答到西隆_孤独星球印度(5)

2016-12-06 07:04 网络整理 教案网

璐君此行就是冲着仁爱之家来的。在上海读大学的她趁着过年和开学之间的空档,经过和尼泊尔辗转来到加尔各答,为了省钱一路转车完全没有沿途停留观光。这是她第一次出国,没带任何旅行指南书,手里只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是一路上遇见的背包客写给她的各种关于交通和便宜住宿的琐碎信息。

第一次出国就直奔印度这么incredible的国家,果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人。璐君也同样震惊于印度的“脏乱差”,可是她适应得很好——什么乱七八糟的路边小摊她都敢试,而且从来不拉肚子。认识不认识的旅人她都能上去搭话,约别人一块去参观景点。工作之余我们有时只想在旅馆休息,然而年轻的璐君浑身都是精力,一刻也闲不下来。“你们等会儿去哪里啊?”,“你们昨天去哪儿玩了?”,“看我刚买的裤子!你猜多少钱?”。。。她以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劲头兴致勃勃地生活在这个日薄西山的城市。每次在萨德街看见她吃着炸土豆之类的东西迎面走来,满脸津津有味,一身热气腾腾,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微笑起来,仿佛看见了当年第一次孤身上路时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自己。

和刚认识的朋友聊起天来,听到我和铭基旅行的经历,很多人都会发出“哇”的赞叹声,从此将我们视为经验丰富的“老驴”。可是去过的地方多又有什么了不起呢?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若是单纯追求走得远,时间长,经验多,花钱少,其实真是相当容易(尤其是在物价便宜的国家),你看连璐君这样的新手上路都不落人后,旅游论坛上更有无数前辈的经验贴。可是我们这些人的旅行细节看似不同,大体上却其实千篇一律,而且终有一天会结束旅程回到原来的生活。然而这世上还存在着另一些旅人,他们同样走在路上,却过着你无法轻易复制的另一种生活。

有一天我和铭基在萨德街的路边摊吃饭,和坐在旁边的一位女生攀谈起来。她是英国人,可是听说我们是中国人之后,忽然改用中文和我们聊天。她的中文标准流利,简直吓了我们一跳(虽然她称韩国人为“高丽人”,令我们绝倒。。。)。原来她小时候跟随做文化交流工作的父母来到中国,在云南生活了五年。她还会说泰语,因为后来又在泰国清迈住过四年。。。这女孩不是嬉皮,却是个不折不扣的“世界人”。她不喜欢英国,觉得英国人思想狭隘,每次攒了一点钱就跑去别的国家做义工,一去就是一年半载。这次她专门来加尔各答待上六个月,一半时间在仁爱之家做义工,一半时间为另一个慈善机构工作,收留和照顾车站的流浪儿童。与此同时她还在写一本书,关于这些日子在印度的经历。。。

她的语气是轻松淡然的,完全没有炫耀或是自恃清高,令我觉得非常亲切,可是她思维的方式和观察事物的角度又是那么特别。或许是因为特殊的成长经历和家庭教育,她整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跟我们这些在笼子里长大的家伙不一样。在她的世界里,完全不存在所谓的“世俗的羁绊”,依照自己的心意而生活是理所当然的事,对物质的需求可以降到最低,帮助受苦的人们却是生活中最大的意义。加尔各答仁爱之家

和她聊天令我心情矛盾——一边欣赏她的眼界和谈吐,一边对自己的庸俗感到惭愧。道别的时候我们才想起问对方的名字。“中文名还是英文名?”她眨一眨眼睛。

“你还有中文名啊?”

“施恩慈。我叫施恩慈。”她的笑容如一滴朝露般清浅可爱。

不同于施恩慈的精灵气质,在垂死之家认识的另一位英国人小P却是个老实淳朴的大高个儿。不知道他到底是大智若愚还是本性如此,我不论说什么他都认真听完然后随声附和,而且一脸诚恳:“我觉得你说得太对了!”,“很有道理!我怎么从没想到过。。。”小P算是垂死之家的老义工了,有一次我们谈论起加尔各答的天气,他说:“我最喜欢这里的夏天。”

我很惊讶:“夏天不是很热吗?”

“对啊,”他一脸憨厚地点着头,“那时候垂死之家就没有那么多粘了大便的毛毯需要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