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期末复习教案2·8(2)
微生物真是太有趣了。谁能再读一句有关微生物的句子吗?
您是否知道,一滴水中约有数百万个微生物,而人的口腔中也有数千万、甚至数亿个微生物。列文虎克可以发现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你想对他说什么? (善于观察)
3.列文虎克太棒了!他这场比赛打得很好,而且也打得很好。谁想读第五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你怎么看出列文虎克这么有名呢?学生汇报。
结合报告,了解“玩具”是什么意思? “居民”是什么意思?
结合报道理解“千里之外”,用“千里之外”说一句话。
4、列文虎克边玩边发明显微镜,发现微生物,震惊世界,立下伟大功绩。他出名了。我们再看一下这句话:“玩耍常常被认为是浪费时间。”你认为这是真的吗?为什么?
(举出已成名的中外名人的例子)
随便玩就能出名吗?
列文虎克和那些科学家在玩耍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您认为他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对着黑板说话)
完成一个自然段落并阅读它。
5.我的同学也爱玩。你因打球而出名吗?为什么?你未来打算做什么?
3、扩展:
1.我们都喜欢玩。我们来谈谈玩的乐趣或者收获。
2.作业:写下你玩的乐趣或收获。
4. 课堂小结:
虽然“玩”是一件平常的事情,但只要我们在玩的同时多观察、多思考、大胆实践,相信我们也会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让我们都成为生活中有思想的人,也让我们成为有名的人。
三年级语文期末复习教案11
教学目标
读7个字。
选择一个伙伴并以不同的角色大声朗读课文。
可以使用冒号和引号写一个句子。
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懂得坚强和勇敢。
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按照角色朗读,通过熟练的朗读,理解大山所说的话。
了解冒号引号的使用并尝试写一段对话。
教学准备
根据具体内容复习冒号引号的用法。
在课堂上准备图片并练习写作。
学生准备
巩固并复习冒号引号的用法。
课前分成小组,准备按角色练习朗读。
教学过程
1.主题介绍。
2、自学汉字、生词。
自由学习新的汉字和单词(借助字典等)
3.学习与交流。
1.关于这个话题你想问什么?
2.阅读短文,告诉我你知道了什么?
3. 第一次阅读课文,并谈论课文中所写的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谁做了什么,结果是什么)
4、仔细阅读课文,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注意收藏问题
5.阅读短文,说说文中介绍了谁?
(展示课件并按角色朗读)(课前分组)
4. 按角色朗读。
分组阅读。然后选择比较好的一组进行展示,大家来评论。朗读时要语言动作、形象生动、富有感情。以名字回答问题,写河流、溪流、瀑布和山脉之间的对话。
5.请学生说说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
6.指导学生练习写作。
全文中使用冒号和引号。在写句子之前,学生可以选择一两个句子,读一读,了解其用法后再写。
1. 看一下并选择一张您最喜欢的图片。
2.想一想,这幅画里有哪些动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3. 发挥你的想象力,他们会说什么?
(充分利用说话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理解慢的学生向他们演示,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善于说话的学生先说,然后让听懂的学生慢慢讲)复述其他同学说过的话确实不好,学会说和写,促进全面协作)
4、写出他们之间的对话,不会写的字用拼音,然后查字典,注意冒号和引号的正确使用(群内交流,然后集体展示好的作品。 )
7. 家庭作业:
1.摘录你最喜欢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完成写作。
教学反思
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的朗读,深深体会到了小荷的快乐。学生们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小河的坚强和勇敢。
三年级语文期末复习教案2 12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新字,能写“成”、“兑”等6个字,并学会“有”字、“扭”字、“框”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和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读书的同时,你可以在春风中了解“小树摇芽树梢绿,花蕊芽红”,以及小树和小鸟所说的话,学会读书,培养你的阅读能力。想像力。
教学时间:
2 节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
1、引入有趣的话题,揭示话题。
1. 看插图,小树在风中点头,小鸟在树上玩耍。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能告诉我你的感受吗?
2. 理解主题。
2.初读课文,通读一遍,获得整体理解。
1.借音一一读课文给自己听,然后一起读。
2、标出课文有多少节,并用横线画出生词,然后自己反复拼读,以便准确读出生词。
3.同桌认识彼此的生词并纠正发音。开火车时,先选读带拼音的生词,再读不带拼音的生词,全班读。
4、再读一遍课文,正确读出汉字的读音,做到不增词、漏词。小组合作,轮流阅读课文。然后对阅读内容进行命名和评论。
3、再读一遍课文,边读边获得感悟。
1、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的内容是什么?
2. 选择您最喜欢的部分并反复阅读。思考:读完这一部分你明白了什么?分组交流。
3.检查一下,您最喜欢阅读哪一部分以及您理解了什么?
4.读完第一节,你明白了什么?读完第二部分,你明白了什么?读完第三部分,你明白了什么?老师会大声指导朗读。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第二课
1.复习并引入新课程
识别并阅读新单词。回忆文本内容
2. 背诵,边背诵边理解
1、谁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同桌互相背诵。记住名字。
3.写作、学习新单词
1、用拼音认读生词,再用拼音认读生词,然后用“识读字”和“识写字”组词、说话。
2、仔细观察它们在方格中的位置,并边写边讲笔画顺序。
3.你发现了什么?分组交流并互相交谈。老师指导写作,然后独立写作。
4.认识单词、积累和使用它们。
阅读单词篮中的单词。从这里你还学到了什么新词?选择你最喜欢的,把它们装进花篮里。选择你最喜欢的单词并说一句话。然后总结全文。
三年级语文期末复习教案13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
2、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句中将军、奖杯的转喻意义。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年出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海洋、热爱童年生活的思想感情。
4、模仿课文,写一个有趣的活动。
教学设计:
1、看图激发兴趣,自然揭示主题。
1、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学们,请睁大眼睛欣赏这幅画。 (出示文字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2.自由交流(摄像头黑板:Hai)
3.当海水退去时,人们去海滩捕捉海鱼、螃蟹等东西。人们称之为赶海(板书)。
2.引导初读,感受兴趣
1. 请打开课本,自由地大声朗读。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海,一起赶海。
2. 你感觉如何?自由交流感情。
3、听,多么熟悉又美妙的音乐啊! (《海洋,故乡》音乐响起)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就会想起(学生回答:有趣的事)小时候的事。 (板书:有趣)
3、饶有兴趣地读文章,感慨入国。
1、再次拿起课本,大声朗读,用眼睛发现,用心体验,哪里能找到赶海的乐趣。一旦你找到它,与你最好的朋友分享并告诉他你的理由。
2、引导学生交流。
(一)乐趣一:追浪
通讯及例句:海水向下退去,只有海浪时不时地回来,仿佛不忍离开。我兴奋极了,连忙跑去追海浪。退去的海浪在作者眼里是那么有趣,所以作者忍不住(追海浪)引导学生读我激动的语气。
总结:力挽狂澜很好玩;追浪更有趣。 (板书:追浪)
(二)趣味二:抓螃蟹
交流示范句子:我在海水里摸摸摸,嘿,我抓到一只小螃蟹了!创设情境,触摸引导,把握精彩,点名念诵,互相点评。
(三)趣味三:抓虾
交流并展示句子:嘿,为什么我的脚看起来不再好看了?把握eh和oh,体会作者的心情;通过将领与俘虏的对比,以及拉伸、捏捏、瞬间的领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成就感。
(四)趣味四:朋友捉螃蟹。
交流并展示句子:那边的一位小朋友 - 抓住了他的手!想一想,说说自己觉得有趣的地方,最后通过一起朗读来表达其中的乐趣。
(五)乐趣五:满载而归。
带着理解回来。想象一下:人们会带什么回家?我这个时候也带着? (奖杯跟着叔叔回来了。)怎样才能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情况下,把句子中的奖杯替换成其他内容呢?
3、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感受凉爽的海风,回味赶海的无尽乐趣。 (《大海,故乡》,海浪声)
4.总结全文并尝试解释有趣的写作
今天,我们跟随小作者来到海边,追浪、抓蟹、抓虾,体验赶海的乐趣。相信一定给大家带来了美好的回忆。你参加过哪些有趣的活动?请课后仔细思考,并尝试先讲一讲。我们将在下节课中学习写它。
三年级语文期末复习教案2 14
教学目标:
1. 认识并阅读10个新单词。
2、默读课文,能够说出司马台长城和八达岭长城的特点。
3. 向同学介绍你看到的长城的场景。
教学重点:
了解两座长城的特点,感受长城的雄伟。
教学难点:
向同学介绍你看到的长城的场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1. 对话简介
谁去过长城?告诉大家你的感受。
2。独立探索
(1)按名称读取文本。请注意彻底阅读文本并正确发音字符。寻找学生阅读并纠正错误。
(2)在小组中使用新单词读取句子,并讨论您不理解的单词的含义。
(3)找到一个小组报告自学结果,教师将为有争议的单词含义提供指导。
(4)默默地阅读文本,并绘制描述Simatai长城特征的句子,并用弯曲的线条来使大城市变坏。
1。要求学生谈论他们的特征。提示:首先阅读本书,然后用您自己的话来描述它,然后用学生补充。
2。在小组中合作阅读描述Simatai长城和糟糕的长城的段落,以加深他们的理解。找到学生作为小型导游,并用自己的话语介绍两个长城的特征。
3。交换和显示
1。向小组中的学生介绍您看到的长城的场景。
2。向所有人展示大城市收集的信息和图片。在小组和整个班级中评估良好和现在的井的学生都在评估。关于他的演讲内容,其他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并参加互动对话。
4。积累单词和短语
1。选择您喜欢的单词或短语,绘制它,然后谈论为什么喜欢它。
2。尝试记住单词和句子,看看谁能快速,良好地记住它们。
几个男人娶一个老婆显然不是谢教授要表达的真实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