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下载 > 正文

科学发展观现实意义 温铁军:新时代下的中国三农战略(7)

2018-02-24 01:08 网络整理 教案网

那么,2.0版农业现代化意味着什么?在产业资本阶段意味着用工业的生产方式改造农业,通常也叫做设施化、工厂化农业。中国现在则是农业产业化,亦即要在规模化和集约经营的基础上,拉长产业链,形成农业的增值收益。

二产化的农业应该叫农业2.0版的现代化。但这个农业2.0不仅在大多数国家面临亏损,而且在欧洲和日本,二产化农业因严重污染,造成对资源环境的严重破坏,因而正处在退出阶段。中国现在强调的农业产业化,很大部分的内容是指农业二产化,拉长产业链虽然可能产生一些收益,但即使在美国,这个收益能留在农民手里的一般不到10%。在中国,农业产业链中农民得到的收益恐怕8%都达不到。

因此,已经进入农业的企业要注意培育非农领域的3.0版或称三产化农业的相关业务。如果只在农业领域发展,很难以现有的资源条件和现有的价格环境产生收益。何况,农业二产化并不是必然的,像北美、澳洲的农业就都是靠天然资源维持农业1.0的一产化,并不进入二产化,而是直接由1.0+3.0进入金融化。而欧盟、日韩则是2.0+3.0版的现代化,以设施农业为主的同时允许合作社开展包括三产在内的多元化经济。中国农业的二产化也是设施化、工厂化,已经是世界最大的设施化农业国家,但中国在三产领域中的金融、保险、房地产、物流等领域都已经形成利益集团,除非国家给足了优惠政策促进合作社有组织地开展经营,否则分散小农很难涉足。

农业3.0版,是我们多年来提倡的以综合性农协为载体的三产化农业。因为三产的单位面积收益率一般都高于二产;由此而使农民得到三产化对劳动力和农村资源的“再定价”收益。比如,养生农业就会把空气、水、林木绿化等环境因素再定价,农家乐也会使被外部劳动力市场排斥的农村中老年妇女得到高于农业就业的收益。

近年来甚至还有人借鉴日本提出的“农业六次产业”概念来解释农业的结构升级。其实早在中央政府2006年的“一号文件”中就强调了农业的多功能性,提出第三产业跟农业结合;2016年的一号文件则明确了农业要一二三产融合的指导思想。

第三产业和小农经济直接结合的可能性有丰富经验,但也有政策障碍。我们二十几年的基层试验表明:因为第三产业的主要部门——金融、保险、流通等,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都被金融资本和商业资本控制,如果不采取日本综合农协为主的“东亚模式”,第三产业跟农业的结合就只能是旅游、养生、景观这些资源业态,所产生的综合收益不会很高。因此,靠3.0版的农业三产化来解决“三农”问题,农民得到的好处并不很大。

农业4.0版是我们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提出的,现定为“社会化生态农业”。传统社会、特别是亚洲这种原住民社会,农业从一万年前开始的时候就是多样化的原生农业;当代强调可持续发展,也应该是农业3.0+4.0构成有机结合的社会化生态农业体系。一方面在手段上要借助互联网+,另一方面在理念上要更强调社会化的、城乡合作互动的、生态化的农业。当然,“市民下乡,农业进城”越普遍,农业体现出中央倡导的生态文明战略的内容就越多,这是下一步农业3.0版和农业4.0版要考虑的问题。

农业4.0版确实需要与“互联网+”密切结合,使用互联网+本地化的题材、景观、本地化的标志、休闲旅游等,更大程度是要借助城乡融合的新趋势,利用互联网内在体现的各阶层公平参与,实现市民与农民都能够广泛参与的“社会化生态农业”,而社会化生态农业本身又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载体。这当然是个挑战,中国只有下功夫清理在百年激进现代化之中已经形成的各种阻碍,才能有应对挑战的自觉性。

整理丨互联网农业 转载需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