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氢弹试验_中国氢弹实验视频_中国氢弹实战(3)
机组全体同志齐心协力,天上飞,地上练,白天投弹,夜晚总结,摸索提高投弹精度的规律。于福海计算、积累光学瞄准的各种数据,更是废寝忘食。眼看机组的同志一个个瘦了下来,但是轰炸训练成绩显示图表上,却是一条不断上升的曲线。在第一个月训练结束的最后一次飞行,他们投了3颗训练弹,其中最后一颗落在距靶心35米的地方。大家对指挥部制定的先连续3次把第一颗弹都投在300米以内,进而保证投入200米圈中,最后突击100米大关的训练目标,充满了信心。
天有不测风云。大戈壁上的季风一反惯例,提前来临,西部高空终日涌动着恶劣的气流。这些,给操纵飞机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对领航员于福海造成的困难就更是难以想象了。从万米高空看去,靶标小如硬币,飞机一遇上恶劣的气流,靶标在瞄准镜中就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而闪现在眼前,忽而又逃得无影无踪。
于福海俯身瞄准,眼睛不知被瞄准镜撞了多少回,简直没有办法把瞄准镜中的十字标线稳稳地压在靶标上,哪怕只压上20秒、半分钟。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几个飞行日下来,轰炸训练成绩显示图表上的曲线折而向下,又回到了开始起步的位置。
一次轰炸训练,正好遇上剧烈的高空气流,而投出的两颗弹偏偏又构造不好,结果落在离靶心2000多米的地方,另一颗干脆找不到在何处。接着,在投掷250公斤航弹的训练中,于福海心情紧张地按下投弹按钮,晃晃悠悠地投了出去,一报弹着点,偏离靶心690米,差点炸到了靶标外铁道兵修建的一座做效应用的桥梁。
问题在哪里呢?许多同志多日来积聚的焦躁情绪爆发了,“于福海怎么搞的,大家给他提了那么多的好建议,可他连一点点进步也没有。”“于福海技术上有问题吧?”或者“他头脑里有侥幸碰上好天的思想?”“该增加预备机组的训练强度了”,“不行就干脆把正式机组撤下来,用预备机组顶上去!”于福海心情十分沉重,但又非常委屈。他想,有些同志出了不少主意,可那并不是他们的亲身体会,缺少理论和实践的根据,怎么能接受?轰炸训练成绩下降,确确实实是因为高空气流难以对付,预备机组上来可能还不如我。但是像现在这样,怎么能完成任务?如果正式投弹也遇上了恶劣气流,把弹投偏了,那造成的损失就大了,自己这一辈子也就窝囊了……一时间,大家心绪不定,思想动荡,出现了一些混乱。
然而首长及时觉察到了这一情况。
该团的副政委于复祥是个老功臣,在战争年代就荣获过“模范工作者”的称号,他发现问题后立刻找到李源一交换意见,两人很快统一了思想,坚定地表示不撤换正式机组,排除了内外部的压力,马上把军心稳定了下来。
当时的空军袁学凯副司令员还亲切地把他们召集起来集体谈心。他指出:“虽然有的弹投偏了,甚至投飞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每次投出的第一颗弹,都比前一个飞行日投得靠靶心近,这就是进步,哪怕一次比一次近两米,也要肯定我们训练是有成绩的。”他还说:“不能把问题都集中到于福海一个人肩上。飞行员有没有问题?高度、速度、飞机的空中姿态,都保持很好了?我就发现进入轰炸航路后,标图板上的标线不稳定。机务上呢?自动驾驶仪轻度偏航的毛病解决得怎么样了?瞄准具上陀螺仪摆动的情况还有没有?其他各种工作都要从自己这方面细致地发现问题,彻底地解决问题。这就是集体的力量,我们就是要发挥集体主义精神来克服眼前的困难。”
空军刘镇副政委亲自找于福海促膝交谈。他肯定了于福海技术上的长处和在训练中作出的巨大努力,帮助树立自信心,同时也指出于福海考虑个人得失,给自己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当时刘镇笑着批评说:“要考虑的是党和国家的大事,考虑怎样战胜困难,不能只想自己如何如何,真的投不好,也不能把你杀了,就是杀了你,也不解决什么问题呀!”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