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氢弹试验_中国氢弹实验视频_中国氢弹实战(2)
她接到了周恩来总理的祝贺电话
常淑英:住的是帐篷,喝的是苦水
1963年,常淑英和丈夫刘海清双双被调往核试验基地工作,来到了马兰。当时这里还都住的是帐篷,喝的是苦水,生活非常艰苦。
虽然是两口子,但一到基地他们就分开了,相距数百公里,几个月都不能见面。丈夫刘海清在基地试训部任参谋,她被分到通讯二分站做接线员。
为了做好的通讯保障工作,通讯连经常展示竞赛,苦练技术。常淑英还练出了一种特殊本领,那就是“听音辨人”。她熟悉不同领导的不同方言及工作习惯,耳灵手快,快捷高效,专门负责总理专线和备用线。
成功后,周恩来总理专门给马兰基地总机打来电话表示祝贺,接线员正是常淑英。
听到总理的祝贺,机房里的姑娘都高兴得跳了起来,大家互相拥抱,欢呼雀跃,有的拍手鼓掌,有的放声高唱,有的热泪盈眶……
中国首次空爆成功
1965年5月14日,中国人民空军首次执行的空投试验任务。
中国的研制工作,从1960年初全面展开。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罗布泊附近的沙漠上进行了首次地爆核试验。1965年2月,决定,第二次核试验时,用飞机空投核弹,并将任务下达给空军。空军确定由空军第36师担负空投试验任务。
1965年5月14日7时54分,直接指挥这次核试验的副总参谋长张爱萍将军下达了起飞的命令。由第一飞行员李源一、第一领航员于福海、第二飞行员刘景新、第二领航员张公祥、通讯员孙兴富、射击员韩惠安组成的机组驾驶着这架我国当时最先进的战机,腾空而起,直奔试验场区。9时59分10秒,弹舱顺利打开。脱离飞机,向靶标坠去。50秒后,一声巨响,天崩地裂。空中出现了蓝色强光,持续了几秒钟,眼前便是一片短暂的黑暗。随后,戈壁滩上空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火球。排山倒海的蘑菇云裹着巨大的冲击波汹涌腾空。
据地面雷达测定,时距靶心仅40米。首次空投试验获得成功。
中国首次空投试验纪实
1965年5月14日10时整,我国首次空爆试验成功了。执行这次空投任务的航空兵独立某团副团长、第一飞行员李源一,第一领航员于福海,第二飞行员刘景新,第二领航员张公祥,通信员孙兴富,射击员韩惠安。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试验成功,震惊了全世界。不过,这次试验是采用“地爆”方式进行的,为了增加试验手段,提高试验水平,确保试验安全,使用飞机投掷核武器,以“空爆”方式进行试验是十分必要的。1965年春节刚过,距第一次核试验不到4个月,空军首长亲自来到航空兵某团驻地,正式传达了和的命令,把首次空投的任务交给了该团,并确定了正式机组和预备机组。
首长代表空军党委提出了“必须以最大的干劲、最高的标准、最严的要求完成试验任务”的口号。正式机组人员李源一当时36岁,于福海33岁,满怀信心地向空军首长表示,“我们有决心克服一切困难,有信心为祖国投好第一颗空爆!”
在很长的时间里,他们两人一直在一个机组,互相都知道对方的特点,一个(李源一)是在抗美援朝期间轰炸大和岛的二等功臣,另一个(于福海)是全团投弹的技术尖子,他们确信自己能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2月18日,机组人员进驻鼎新机场,进行执行任务前的飞行轰炸训练。这次核试验是用光学瞄准投弹,他们既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又没有任何资料可供查阅,而投弹精度的要求却提高了一倍。平时投普通航空,投在距靶心200米以内就可以打5分评优秀,可是投,这个标准就不行了。试验场区的靶标周围,每隔一定距离都修建和放置了诸如房屋、桥梁、火车、兵器和动物等各种各样的效应物,以检验冲击波、光辐射、放射性沾染的杀伤力、破坏力,因而要求把投到距靶心100米以内,才能保证获得科学准确的数据,达到周总理提出的“一次试验,全面收效”的要求。
易烊千玺献声小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