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怎么写 > 正文

让核心素养“落地”,教师如何做才算“回家”?

2021-10-18 15:22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指导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就是让学科教育“回家”。为此,教师需要做好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建立学科素养目标体系,明确“家在哪里”;设计深度学习,让真正的学习真正发生;以大单元备课,提升教学设计地位;教授教材内容,使教学内容有趣、有用、有意义;探索与新目标相匹配的典型学科学习方法;实施教学评价一致性教学,让核心素养“落地”。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突破之一是,各学科在整合和完善原有“立体目标”的基础上,凝聚了学科的核心能力。这不仅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目标理论的重大突破,也标志着学科教学“久违的家”终于找到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不知道“家在哪里”的学科教学改革无异于“离家出走”。

正如很多人不知道汉语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但他们正在进行“活语言”、“大语言”和“日常生活语言”的改革(据不完全统计,有超过30种)... 结果,“语言”发生了变化。走了。学生语言素养的下降就是最直接的证据。其他学科也有过同样的经历,也有同样的问题。那么,既然有了学科的核心素养,那么教学应该如何改革呢?教师需要做什么才能“回家”?在这里,我想与大家分享“六招”。

一是建立学科素养目标体系,明确“家在哪里”。

比如你是物理老师,一般来说你是大学物理系毕业的,物理系毕业只能说明你是“物理系学生”。“物理老师”和“学物理的人”有什么区别?不同的是,学习物理的人只需要知道物理知识,而物理教师需要知道物理学科素养的目标体系,即物理教育的目标体系。

该系统超越了学科内容知识。它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教育目的,第二层次是学科课程标准,第三层次是学期、单元和课时层次的教学目标。这三个层次的目标需要保持一致,即目标体系是教育目标(想要得到)、学科目标(看得见)、教学目标(可以做到)的统一。

建立学科素养目标体系的关键技术是学会分解课程标准和叙事目标。教师不能随意写目标,甚至不写目标。教师对目标的描述必须以课程标准为基础,结合具体内容,明确学科的核心素养。

如何写中医辨证依据_教案的理论依据怎么写_依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例如,老师要教勾股定理,首先要明白数学课标中有关于勾股定理的一句话: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问题。简单的实际问题。其次,教师要把这句话转化为课堂学习目标,分解成三到五个项目,立体地写出来,保证至少三分之二的学生能够实现这些目标。

其次,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必须是深度学习,教师需要设计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有很多定义,其中有四个关键点:一是高认知,高认知的起点是理解;二是高投入,即全神贯注;三是真实任务、真实情境的介入;四是反思。

在深度学习中,学生是主动学习者;教师的作用是促成、维持和促进学习;学习的目标是应用所学;学习的内容是一项有意义的任务,即在真实情况下解决问题;教学过程表现为高投入、高认知、高绩效的学习;学习评价是在真实情况下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表现;学习需要反思。

教学设计的产物,即教学计划,应该是教师给学生的学习“处方”,让学生明白去哪里、怎么去、如何知道自己已经到了哪里,而不是告诉别人“我自己”要做什么。教师不仅要关注如何教,更要关注学生学了什么,学了没学,怎么学。因此,教学改革首先要改变教学设计。

如何写中医辨证依据_教案的理论依据怎么写_依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目前的教学计划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目标、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目标写下学生的去向;20世纪写教学目标和任务的时候经常写重难点,而新课程要求写目标,重难点没必要写,因为目标是回答如何解决难点和难点问题; 教学过程主要是回答老师自己做的事情,主体都是老师,比如介绍、创设情境、教授新知识、布置作业等等。

老师写了这么多年的教案,连“使用者”谁都不清楚。相反,医生在开药方或病历时,从来不写自己想做什么,而是写病人想做什么。在这个比较中,教学远不如医学专业。而且,教不等于学,学不等于学。教师只关注如何教,能做到“学生学”吗?所以,教学改革必须从教案开始,教案不变,课堂不变!教案改革的方向是设计深度学习,让真正的学习真正发生。

三是利用大单元备课,提高教学设计的地位。

什么是单位?该单元不是知识或内容单元,而是学习单元。一个单元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一个单元是一门课程,或微课程。教科书中的一个单元,例如中文教科书中的一个单元,就是一个主题下的四篇课文。如果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计划,也不是由学习任务驱动的,它仍然是一个内容单元,而不是我讲的单元概念。

可以用建筑语言更清楚地解释单元。单元不是水泥、钢材、门窗等建筑材料,而是将各种建筑材料按照一定的需要和规格组织起来,供人们居住的房屋。独立的建筑单元,如水、电、煤、路等。它有一个单元和至少两个单元。

如何写中医辨证依据_依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_教案的理论依据怎么写

教师备课从知识点到单元的转变,说明教师在备课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什么样的位置决定了什么样的愿景或模式。以知识点为站点,看的目的只有理解、理解、记忆;以单位为站,以“见”为目标,是学科教育的核心能力、本质特征和价值观念。因此,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必须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定位,以单元为基础,将学科核心素养与知识点的目标或要求联系起来。

大单元的设计主要涉及以下四个问题:一是如何根据学科的核心素养(即课程标准)确定一个学期的单元名称和单元数,以及每个单元的课时数。 )、教材、课时、学术条件和资源等?二是每节课如何设计一个单元的完整学习计划?三是如何介入单元学习中的真实情况或任务?四、如何设计反思支架来引导或支持学生的反思?

大单元设计的教学计划(新学习计划)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包含六个要素:一是单元名称和课时,即为什么要学习,需要多少课时这个单位?第二个是单元目标,也就是你期望学到什么?第三个是评价任务,也就是你怎么知道你学会了?第四是学习过程,也就是需要经历什么样的学习?第五是功课和考试,就是你真的学会了吗?第六是课后反思,也就是你需要什么样的反思来管理自己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识字不是直接传授的,而是学生自己理解的,但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或反思,需要教师的设计。

第四,“教书”的本质是将“教科书内容”转化为“教书内容”,即教科书。

教材内容是教材中呈现的内容,教学内容是课堂中呈现的与特定目标相匹配的内容。两者关系不明确是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根本原因。

让我举个例子吧。一位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老师正在为最后一节阅读课做准备,并写下了“正确、流畅、感性地阅读课文”的目标。我问老师为什么这样写目标,她说课程标准是这样写的。但是,如果看课程标准,第二至第四阶段是“正确、流畅、感性地阅读课文”。如果单节课就实现了这个目标,那么在朗读方面,未来的中文教师就无能为力了。

如何写中医辨证依据_教案的理论依据怎么写_依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我请老师再想一想:“这节课‘正确、流畅、感性地阅读课文’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你的重点是什么?” 她想了想,告诉我二年级朗读的内容。重点应该是“正确朗读”。我所说的“正确朗读”是什么意思,我该如何说清楚“正确朗读”?她说应该发音准确,不加词,不漏词等,我说对。如果您的目标是阅读“哪些词或哪些词的读音准确;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不能加词或漏词……”等,我们就会知道您今天想要的是什么教的是教学的内容。

如果你把你的目标写成“正确、流畅和情绪化地阅读课文”,我们不知道你今天要教什么。其实看一些课程的目标,我们知道很多课堂真的是“只有课本内容,没有教学内容”。

那么,如何解决“只有教材,没有教学内容”的问题呢?简单的说,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其次,教材的加工需要通过“三转化”来实现“三有”:一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条件化,即对背景知识进行补充,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从何而来”,教材内容温馨感性,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趣味化”。其次,通过将所学知识情境化,即介入真实情境,让学生了解和体验课本中所学知识的“去向”,解决现实问题,实现“有用”。教学内容。

学校课程不是碎片化的微信,而是有条理、有条理的。用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学科结构课程专家布鲁纳的话来说,知识越结构化,就越接近学科的本质;结构化知识有助于记忆和迁移。学校课程需要把信息变成知识,把知识变成智慧,把智慧变成美德。

上述大单元学习设计要求教师将相关知识点组织起来,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让学习变得“有意义”。具体来说,要求教师根据明确的目标,采用增、删、换、整合、重组等方法,使教学内容有趣、有用、有意义。

如何写中医辨证依据_依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_教案的理论依据怎么写

第五教案的理论依据怎么写,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课程和教材,更要改变学习方式。学科的核心素养决定了学科的典型学习方式。

2001年新课程倡导“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是学科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式进步。然而,从理论到实践,“独立合作探究+语言”到底是什么,“独立合作探究+历史”究竟是怎样的,等等,都不清楚。这导致目标和手段之间的不匹配。公开课中“以询求问、以合作求合作、以议论议”的现象十分普遍。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迈出了一大步。许多学科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与学科核心素养相对应的学科典型学习方式。

比如汉语学科强调任务驱动的语言活动,设计了18个任务组。语言学习任务是语言的使用,语言素养是在完成语言任务的过程中培养的(具体来说就是三大语言活动);历史学科强调“史证”作为典型的历史学习方法;地理学学科强调地理实践,以“落地”的方式学习地理;一般技术学科强调边做边学和边做边学;信息技术学科强调项目学习和设计学习;体育学科实施专项运动等。

上面的例子虽然没有医学的临床研究和法律的辩论研究那么经典,但探索一种与新目标相匹配的学习方法是学科课程走向专业化的必由之路。正确的知识需要与正确的知识获取过程相匹配。只有这样,知识和技能才能成为素养。也就是说,学什么(知识和技能)、怎么学(过程和方法)、学什么(能力、性格、观念)是一个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不能将三者分开去行动。

例如,用不科学的方法学习科学,就是在科学课上不做实验;用非艺术的方法学艺术,就是听艺术的时候想到考试;用不科学的方法学地理,就是整天在地图上。在纸上学习地理;使用非语言方法学习语言导致“哑巴英语”……其实教案的理论依据怎么写,我们已经用尽了所有这些痛苦,现在该反思了。

六是学科核心素养要“落地”,教师要实行教-学-评一致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