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宁可先生与新时期史学理论的学科建设(2)

2019-09-02 14:03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可见,由于历史认识不同于一般认识的特殊性,使史学领域具有自身特殊的理论和方法问题,这些是社会科学的普遍方法论和理论所无法完全解决的。因此,“在历史唯物主义一般原理和方法指导下建设起来的历史科学理论,是应该也可以同历史唯物主义适当地区别开来的。” 而这个区别主要在于,史学理论应是“以历史学或历史科学为对象,概括人们认识客观历史过程中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它的核心问题不是直接回答客观历史是什么,而是怎样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史学理论“不单单是历史学,而是‘史学学’,如同‘科学学’一样。它是历史学的一个方面,它是历史认识论”。

顶尖历史理论书籍_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 pdf_历史学理论

经过1980年代初期有关史学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关系讨论,史学界逐步达成以下共识:“不能把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无疑历史学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基础,是我们进行史学理论研究的指南,但它终究不能代替后者,正像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代替任何一门自然科学学科本身的理论、方法论一样。历史科学如果本身没有理论和方法论,那它就很难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当今多元理论思潮对史学研究影响的态势来看,史学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关系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片面地用唯物史观取代史学理论的学科建设或者完全忽视唯物史观的学术价值恐怕都是需要摒弃的错误倾向。而任何其他的理论思潮与史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可能也需要以同样的方式明辨而慎取之。

二、 史学理论学科体系的四大范畴

在1980年代以后出版的各种史学理论性质的教材与论著中,我们可以发现多种不同的学科体系建构方式。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类:一为“拼盘式”,涵盖中外史学史、历史发展的基本理论、史学学科理论、史学方法等;二为“入门式”,以概述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史学、如何研究历史等常识性问题展开;三为“方法中心式”,以总结历史学家的技艺和经验,论述治史方法和史学方法论为中心;四为“历史理论式”,以历史唯物主义或历史发展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为主线,以历史本体论为中心;五为“史学学式”,以历史学为研究对象,以历史认识论为核心。

宁可先生所致力于建立的史学理论学科体系显然属于第五类。他是从严格意义的史学理论学科意识出发,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提出以历史认识论为核心建构史学理论学科体系的四大范畴:(一)历史本体论,不是具体研究客观历史的内容,而是从历史认识论的角度看需要认识客观历史的哪些方面;(二)历史认识论,讲如何认识历史,研究历史认识的特点、规律及其检验问题;(三)历史价值论,讲如何评价历史,研究历史价值认识的特点、规律及其检验问题;(四)史学方法论,是从历史认识的层次、规律探究认识历史的工具、方法与途径。

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相信客观.不客观的东西或者脱离客观的东西都是不准确的.人性本恶与人性本善论脱离自身去审视别人,这首先就是不对的,要认识别人,首先要认识自己.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论的宣扬者连自身都没有搞明白,怎么去理解别人呢。中国的历史是一个诗的历史,这个诗的历史和中国的文化本体与价值论本体相关。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运用能力所获得的结果,能力是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属于实践活动范畴,智力是保证人们有效的认识客观事物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的综合,属于认识活动范畴,技能是通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动作方式。

从1980年代以来国内史学界有关史学理论学科体系内容的讨论看,宁可先生所主张的四大范畴相比较于多数学者所持的三大范畴,正是多出了历史价值论的方面。他之所以特别提出历史价值论范畴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种考虑:其一,从19-20世纪西方历史哲学的发展而言,表现出由历史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变趋势,其间价值论问题引起如李凯尔特、文德尔班等新康德主义者的重视,以至后来渐趋成为许多西方思想家思考的重心所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哲学界在吸收西方价值哲学思潮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关价值论的研究,但是争议很大,研究很不充分。历史学应该关注、回应、深化理论界的这些新动向,因为历史本来就是一个不仅有事实判断,更充满着价值判断的领域,况且对历史的评判往往关系到现实的行动与未来的选择。其二,从1980年代末至90年代以来,国内外史学界出现了一些有关重大历史问题的评价争论,例如使用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作为评判20世纪的革命与21世纪未来发展的价值标准,利用传统与现代的二分法来评判中国古史、中国文化与当下社会的发展问题,其中明显表现出某种以脱离历史的现代价值标准甚或主观臆断来评判历史的倾向。这就从历史研究的具体实践中再次提出了历史价值和历史评价问题,急待在理论上加以系统思考。其三,从历史认识本身的层次与形式而言,认知认识和价值认识形成了两种既相互区别又密切关联的历史认识,而传统的历史认识论已经不能完全解决有关历史价值、历史评价、历史预见等价值认识层面的问题。因而,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理论范畴深入系统地探讨历史价值领域所具有的独特属性。

从上述宁可先生力图建立的史学理论学科体系的四大基本范畴分析,其内容主要来源于三个方向的理论和实践。首先,这是基于先生多年的实证性历史研究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宁可先生在中国古代史、经济史、隋唐史、敦煌学等多个学术领域所累积的大量治史经验为他建构史学理论学科体系和内容奠定了丰厚且坚实的基础,也构成了其作为一名具有极高理论造诣的经验历史学家之区别于纯粹的理论家、历史哲学家对史学理论研究的路径与范式。他经常谦逊地说,自己的这套东西“算不上什么‘理论’,不如说是若干他人或自己治史经验的汇集,再加一些感想”。同时,他又十分明确地提出,在他心目中“理想的史学理论应当是从大量的历史研究成果中概括出来成为有系统的理论,而且能够具备指导历史研究的作用”。他还举出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和马克·布洛赫的《历史学家的技艺》为例,说明这是他一直所向往的史学理论研究的典范之作。

其次,应该说这一四大范畴体系在整体上承继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学理论研究的学术遗产,并结合建国后十七年史学所取得的理论性成果做出了批判性发展。前文已经提到过建国前出现的一批史学理论性的研究成果。这里值得再提的是,早在1941年民国时期的学者刘国钧在一篇文章中就曾首次完整地提出过史学理论的基本体系,他时称为“广义的历史哲学”,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本体论(关于史实的解说)、价值论(历史对于今天与未来的关系及其道德伦理意义)、知识论(认识论,历史知识如何可能)、史学方法(历史研究的方法和史书撰写的方法)。这一简明的体系内容可以说是对20世纪前期中国史学理论学科建设的总结性结论,但可惜的是该体系在当时和其后的几十年中于国内史学界并没有得到全面而深入的探讨,直至改革开放后新时期的“史学理论热”才接续了此前有关史学理论体系内容的研究。而在1960年代初期,宁可先生有关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的研究使他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基本原则和观点做出了较早的系统思考,这些显然构成了他在新时期建构和发展史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 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 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 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 . 但是, 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 在他看来, 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 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 的反映. 这样, 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 世界的联系完全被颠倒了. 因而, 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 不彻底的. 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 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 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 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 他认为, 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 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 质的虚幻反映. 但是, 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 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 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 在 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 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 上, 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 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首先, 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批判 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 同时, 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 改 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 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 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这种大历史观,不仅是我们观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和认识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大视角,更是我们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视角和方法论。在哲学范畴内容更新,新的哲学范畴出现等问题有新的学术观点,在论文《范畴代数初探》、《范畴代数与范畴逻辑》中给出了范畴的哲学定义,建构了推理系统,建立了哲学范畴的数学模型,在《科学认识逻辑的架构及其推理系统》论文中给出了哲学流动范畴准确定义,搭起了三个新范畴的架构,建立了模糊哲学范畴的模型,初步建立了新范畴的逻辑推理系统。

三、 关于史学理论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一)从认识论的视角看历史本体

对于历史本体论的集中探讨在西方兴起于18世纪以来思辨的历史哲学思潮中,它是关于“历史的哲学”,区别于分析历史哲学——关于“历史学的哲学”;它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历史是否有意义及有什么样的意义、历史发展有无规律及有什么样的规律、历史的动力和目标是什么等等;它所要建构的中心内容是世界观和历史观。从维科到伏尔泰、从黑格尔到马克思、从斯宾格勒到雅斯贝斯、从福山到沃勒斯坦,纷纷建立起各个时代有代表性的宏大历史体系。虽然在20世纪中期以来思辨历史哲学一度为分析历史哲学所压倒,但到世纪末经过认识论的洗礼后它又呈现出重新起步的迹象,并且越来越表现为仅给我们提供的是对世界和历史的一种普遍理解或一种宏观视角,这似乎也使得任何“历史终结”的论调变成海市蜃楼的幻想。

宁可先生对历史本体论问题的研究结合了自身长期的历史研究实践,吸纳了多学科理论和史学前沿成果,提出了多种具有启发性的认识历史的视角。这里仅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加以说明。

例如,环境史研究中对于地理、气候、环境等长时段结构的铺陈。这本书分为外星文明,地理,自然,生物,宝藏,人类,历史等领域中最最经典的未解之谜,将他们分为人物传奇,神秘地带,文化迷踪,天外来客,生前生后,人体密码,历史悬案,生物谜团,科技奇观九个部分,用通俗流畅的语言,科学的视角,审慎的态度。长时段是缓慢流逝与变动、有时近乎半静止的“自然时间”,它处于历史的最深层次,以世纪为基本单位量度,形成地理、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心态结构,对文明历史起着深远的根本作用。

从个人与群体的关系认识历史:“个人的活动始终就具有群体的性质,他是以群体的一员的资格进行活动的。群体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个人的活动就是在这种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下来进行的”。依据人们活动的地域、血缘,以及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乃至精神文化状态,人群又可以划分为不同性质的群体。于是,我们就可以从家庭史、家族史、民族史、种族史、阶级和阶层的历史、文化史等不同视角来认识历史。这些也构成了当代史学发展中众多分支学科的内容。

从区域与全球的关系认识历史: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是从大大小小的地区开始,到形成聚落、村镇、城市、民族聚居区、国家等,以至今天世界历史的格局;这个过程中人类彼此间从联系很少、各自相对独立地发展,到联系越来越紧密,以至形成了一个全球的整体。因此,我们的历史认识也从狭隘的区域史、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历史,日益走向全球性的世界史,这是当今世界历史编纂学的主题。

complex adaptive system)的概念,区别于传统的理论研究方法,复杂适应系统的研究方法强调采用计算机仿真作为主要的研究工具 1989 年《哲学研究》第10期上发表了钱学森的文章“基础科学研究应该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其中第三节“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研究与方法论”,把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作为宏观层次基础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且对其内容及其处理方法做出初步阐述。近年来,深度学习方法[]得到广泛应用,已经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作为机器学习中的重要方法之一,由于其强大的自动特征提取、复杂模型构建以及图像处理能力,非常适合处理生物医学数据分析所面临的新问题,引起了生物医学领域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深度学习方法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发展而来.通过组合多个非线性处理层对原始数据进行逐层抽象,从数据中获得不同层面的抽象特征并用于分类预测.与传统机器学习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a.“深层”模型架构.深度学习模型的多层结构与动物的视觉处理系统极为相似[].与其他浅层模型,如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等相比,深度学习模型拥有更多的隐层,包含更多的非线性变换,这使得深度学习拟合复杂模型的能力大大增强.b.多层数据特征表示[].深度学习模型以数据的原始形式作为输入,之后将当前层的输出作为下一层的输入,逐层堆叠,由此归纳得到更高级的特征表示,从而能够刻画复杂数据结构.c.无监督学习.深度学习模型在训练中加入无监督学习过程,通过预训练获得良好的模型初值,能有效提升训练效果,另外无标签数据加入训练也增加了可用数据的规模.。此外,不同的培训层次有不同的内容重点,如企业层次的培训倾向于文化、政策等宏观层面,部门层次的培训倾向于部门结构职能、工作职责、关键绩效指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