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同课异构教学设计(三)
《背影》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三)
中学课程体系的设计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初高中语文教学密不可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初高中语文教学出现了断层现象,两者间横生裂缝,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的:“初中不知道高中要干什么,要求初中做好什么准备;高中不知道初中做了什么,要求高中继续做好什么”。无论是高中教师还是初中教师,大多数都没有做到把教材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进行梳理。绝大多数初高中语文老师老死不相往来,各自闭门造车,大都是根据考试指挥棒,从片面强调语文的模式教学到打破程式的创新训练,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由于没把握好两个学段的学科教学要求,因而在教学中落实不到位,这样就就出现了较大的偏差。
基于此,工作室组织开展了由初高中老师分别根据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同台献艺的“《背影》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旨在呈现“教什么、怎么教、教得如何”,如何找准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点实现“以学定教,少教多学”。
且看三位老师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和反思的。
《背影》教学设计
安化县第二中学 陈艳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赏析语段与语句,把握情感,培养品味赏析语言的能力。
3.学会从留白处提出疑问,了解文章背后的故事,培养探究质疑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为核心组织课堂教学:读懂内容——读出感动——读出疑问。
2.朗读法、赏析法、质疑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珍爱亲情,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
2.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以恰当的方式表达爱和化解矛盾。
【教学重点】
从品词析句中,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亲情。
【教学难点】
了解背影背后的故事,理解父子之间爱恨交加的人生历程,体会父爱的珍贵,感受血浓于水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爸爸去哪儿》主题曲。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
二、走进文本
(一)读懂内容,说背影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细致描写背影的语段。
2.精段赏析。
分析: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描写出一个怎样的背影?
我看见他戴着( )小帽,穿着( )大马褂,( )棉袍,( )地走到铁道边,( )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 )铁道,要()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上面,两脚再向上();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方法指导:人物描写的手法。
3.思考:父亲给儿子买橘子本是平常小事,为何会让作者多年难忘?
引导学生走近作者一家的1917年。
感受背影里是父亲陷入困境时对儿子的爱不减,为儿子遮风挡雨的伟大。
4.找出其它写背影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背影是情感的寄托,是全文线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掌握描写的手法和行文线索。
(二)读出感动
1.导引:朱自清的《背影》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背影中有深深的父爱,你还从哪些地方读出了父爱。
2.语言描写。
父亲的爱是沉默的,深沉的。令人感动的父亲的爱不仅表现在行动中,也表现在简短的话语中。
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不要紧的,他们去不好。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进去吧,里面没人。
3.细节描写
父亲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
他把橘子一古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
(三)儿子的心声。
作者在写作《背影》中流露了哪些情感?
【设计意图】指导赏析精彩语段、重要语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把握,通过朗读和引导分析,让学生感受到父爱浓缩在背影中,流露在语言里,隐藏在细节中,父爱无处不在。儿子对父爱的理解伴随成长而加深。
三、文章内外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海明威
有时,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读懂一个作者,不能只看他写了什么,还要看他一笔带过的文字背后隐藏着什么。
(一)读出疑问:
1.齐读文章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
2.思考质疑:文章中那些一笔带过的地方有着怎样的故事?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根据相关语句质疑。
(二)走近朱自清父子:无仇不成父子
今天我们读到《背影》,记住的是“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的温馨提醒,是蹒跚艰难却充满爱的背影。其实,这背影背后却隐藏着父子之间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补充:父与子背后的故事
1898年,朱自清出生,作为长子,父亲为他取名朱自华,含“春华秋实”的祝愿。少时悉心培养,既送他送新学堂就学,又请私塾教授。
1915年,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娶妻武仲谦。
1916年,朱自清考入北大,擅自改名。
1917年,父亲卸职,祖母去世。
1920年,朱自清从北大提前毕业,一半工资交父亲。
1921年,朱自清加扬州工作,父亲代领工资,朱自清辞职离去。
1922年,朱自清回家,父亲不让进门。
1923年,朱自清回家,父子无言。
1923年,朱自清写小说暴露家庭矛盾。
1925年,父亲写信给朱自清,朱自清写下《背影》。
1928年,朱自清出版收录了《背影》的散文集《背影》,父亲读到此文。
1945年,父亲去世。
(三)文字的魅力。
一封书信与一篇散文融化父子坚冰
1925年,父亲写信给朱自清,朱自清写下《背影》。
1928年10月,朱自清的一本散文集出版了,他把这本书寄给远在扬州的父亲,此时,父亲正卧病在床。他的三弟朱国华接到邮包,手捧书本,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的房间,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戴上老花镜,一字一句朗读,泪流满面。从此,父子坚冰融化,父亲得享天伦之乐。
欣赏朗读。(朱自清三弟朱国华回忆父亲看到《背影》时的情形)
父亲已行动不便,他挪到窗前,倚靠在小椅上,戴上老花眼镜,一字一句的诵读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睛里,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四)欣赏配乐朗读节选(父亲书信与描写的背影部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跳出文本,了解文字背后隐藏的故事,感悟语言的魅力,感受血浓于水的父子真情。
四、微信传情。
1.写微信,传真情。
父子之间,血浓于水。读了这篇文章,此刻,你最想对父亲说点什么?请写一条微信,送给你的父亲
2.升华父爱,课堂总结。
师生一起完成名言改写,并以此献给我们的父母,天下所有的父母。
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比(人的胸怀)更广阔的是(父母对子女的爱)。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父爱,学会表达爱和感激。
深情话背影,异构显初心
——同课异构执教《背影》记
安化二中 陈艳辉
2020年9月26日,益阳市谭文淼语文名师工作室暨安化二中帮扶大桥学校语文活动在大桥学校举行。本次活动意在探讨研究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我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与两位初中语文教师就《背影》进行同课异构。
根据本次活动的要求,找到体现初高中教学的衔接点,体现初高中语文教学的同中有异,是构思本节课的前提。
初高中教学的共同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但两个阶段的具体要求和侧重点是不同的。初中阶段,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基础知识、阅读理解能力、语言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是重点。高中阶段,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造”五个方面提出发展要求,思维能力的培养、知识体系的构建、探究审美能力培养是重点。
在同课异构中,要体现两者之间的衔接,需要教者在深度精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初高中教学侧重的不同,大胆取舍,精心安排教学的内容与环节。
一、教学的前提在于对教学文本的深度解读。
《背影》一文,作为语文老师,并不陌生。我在多年前读过《背影》,也教过《背影》,但没有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在接到上课任务时,我没有急着备课,我所做的是从一字一句的朗读文本开始。连续一周,我每天朗读一两遍,直到那些熟悉的语句,自然地从口中流出。
一遍遍朗读的过程中,我眼前总会浮现背影中一个又一个的画面:有满目狼藉的院子,有借钱办丧事的难堪,有暗笑父亲有点迂的嘴角的那一丝不屑,有父亲叮嘱茶房的情形,有作者眼望父亲愈走愈远的迷茫,有父亲提笔写信时内心的波澜,有作者看到书信时的黯然失神和泪流满面……
在朗读中,一个个问题在我脑海盘旋。有基于文本,过去曾了解过的:那年是哪一年,我和父亲为何会两年多不见,父亲在南京谋到了什么职业,父亲为何少年外出谋生,做了哪些大事……也有不经意想到的:那年冬天失业,父亲的难以启齿,儿子无法言说的不满,不知怎样在时光的流淌里慢慢地淡去;父子之间,因代领工资、怒骂儿媳而结下的怨恨,留下的隔阂,两代人乃至新旧两种思想之间的冲突,又是怎样终于化成了回忆;收到父亲的信后,朱自清写下《背影》后是否第一时间回家看望了父母……这些问题,有的早已有答案,有的查找资料后有了答案,有的仍不解。但不管是否已有答案,我对文本的解读相对以前已经深入了一步。
在一遍遍朗读中,我读到了:许多伤痛时间可以治愈,更多的伤痛只有爱可以治愈,慢慢长大,我们学会的是忘记别人的不好,记住别人的好,这样日子才可以明媚语文背影教案范文,生活才能继续。
在此基础上,我开始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朱自清与父亲之间的爱恨交加的父子故事,阅读朱自清反映父子家庭关系的作品。对朱自清、对《背影》有了较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是我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与基础。
二、教学的关键在于对教学环节的合理安排。
在解读了初高中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本着“一课一得”“少教多学”的理念,从体现初高中衔接的教学研讨出发,我经过反复思考权衡,将教学的环节浓缩为三个基本教学环节,并以此体现在初中、高中两个学段的语文学习侧重。
第一,读懂背影。这主要是从初中教学中重基础、重习惯培养的角度出发,贴着文本引导学生学习。
本文的标题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背影,作者借以抒情的载体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是行文的线索。为此,在与文本对话这一环节,我抓住“背影”这一点进行构建与对话。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时,任务具体,要求明确,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圈点勾画的习惯。
具体安排是:1.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找出细致描写背影的语段。2.以填空的形式再现描写背影部分,要求学生在文中圈画出要求填写的词。3.引导学生分析,在描写背影时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描写出一个怎样的背影。4.设下疑问:买橘子是父母给子女做的极平常的一件小事,为何会让作者难忘?指导学生从第二、三段中,去感受特定背景下,父亲失母失业,在最难过、最需要安慰的情况下,压下心中的悲苦,心中依然牵挂孩子,在点点滴滴的细节中流露出对孩子的爱。5.找出文中其它描写背影的语句,并分析那是一个怎样的背影。
背影既是父爱的载体,也是行文的线索。而我板书也以背影为核心,突出背影的特点及作用。圆形的设计一目了然。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的朗读感悟,指导圈点勾画,指导学生分析,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二,读出疑问。这主要是从高中教学中重能力、重思维的角度出发,贴着文本引导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背影》中,囿于文本语文背影教案范文,缺少必要的拓展。也有的老师,在教学中,试图拓展,但仅是要求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去捕捉父爱的细,缺少对文本的深度角度与引导。
如何让学生走进特定的时代,从文本出发,引出父子之间背影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以唤醒学生的质疑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现高中阶段语文教学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能力这一特点。
具体教学设计:1.朗读第一、二段和第七段。2.找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3.生生对话,互相质疑答疑。4.学生将不能回答的问题提出,师生交流解答疑问。在答疑的过程时,教师适时介绍父亲对朱自清的悉心培养、拳拳父爱,父子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以及一封家书与一篇散文融化父子坚冰,父子矛盾涣然冰释。5.通过质疑答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透过《背影》看到特定的时代和两代人之间、新旧两种思想之间的冲突。6.朗读文章片断(父亲的书信与背影部分),让学生感受血浓于水的父子亲情,体会能够融化父子坚冰的文字的魅力。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发现、思考、领悟,将阅读与鉴赏引向更深的层次。
第三,作业布置,写出真情。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对流露在点点滴滴细节的父爱有了较深刻的理解,要求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父母之爱的可贵,将心中所感写成微信,发送给自己的父母,以达到育人的目标。
三、教学的成败在于教学过程中的随机应变。
走进新的学校,面对新的学生,与学生建立较为密切的联系,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是很重要的。我在第一节课课前到教室试课件时,许多同学很热情地同我打招呼。我同他们作了简短的交流。他们已知道我是安化二中的老师,并有同学说自己的中考目标是考上二中。他们还从别的班给我借来了红色的书写笔。师生的见面是亲切而快乐的,我看到了他们的热情与可爱。这些我灵活运用到了开场白和结束语中。开场白:我们结缘在大桥中学,缘分将在二中继续。上完课,我离开课堂,学生说“再见”,而我跟他们说“二中见”。
在指导学生朗读“背影”的语段时,许多学生声音很大,但音调很平,没有感情。我马上作了简要的指导:读出感情,要有轻重缓急的变化。同时与学生一起进行朗读,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学生质疑答疑教学环节中,由于学生缺乏主动质疑的习惯,没有从文本中读出疑问的能力。学生提不出问题,见此情形,我马上调整原来的教学设想,向学生提出我在阅读中遇到的疑问。如“我与父亲为什么会两年多不相见?”马上的学生回答“可能是因为工作忙。”我再追问“朱自清当时的工作是什么?忙到两年没有时间回家看望父母吗?”这样让学生理解这一笔带过的地方有许多的故事,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接着我再问“父亲给我的来信写了些什么?”“大去之期不远是什么意思?他得的是什么病?严重到快要离开人世吗?”问题的抛出对学生质疑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语文课堂永远是有无限可能的。这一次的同课异构让我从初高中衔接的角度重新解读与设计《背影》的教学,教出了与以前不一样的感觉。课堂也永远留有遗憾的。这次课堂教学我最大的遗憾的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去寻找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故事。
教育是思维的碰撞,是灵魂的唤醒,是一场温暖的修行。在这次活动中,我与梁艳霞、仇敏老师深情对话《背影》,坚守的是教育的初心,是对语文教学的执著追求,一路且行且思考。语文教学探索,我们永远在路上。
能有什么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