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宋金 《红楼梦》女娲补天的思想内涵与地陷东南的时代指向(连载)(4)

2018-01-23 09:04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我们再看古代文人在诗文中赋予“女娲补天”和“天崩地陷”的社会意义。

西晋末年,北方刘曜攻占洛阳、长安,西晋灭亡。次年,晋元帝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朝中许多大臣希望收复中原失地,然而一直未实现。据《晋书·桓温传》记载:“温自江陵北伐……于是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神州:指中国。陆沉:国土沉沦,比喻领土被敌人侵占。“神州陆沉”与“天崩地陷”是一个意思。桓温(312-373年),字元子,谯国龙元(今安徽省怀远县西)人,晋明帝婿。庚翼死后,继任荆州刺史,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穆帝司马聃永和二年(公元346年)他领兵灭成汉,后率兵北伐入关中,以军粮不足而还。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再次率师北上,征途中,与诸将登平乘楼,眺望中原大地,慨叹说:“国土沉沦,百年基业成为荒丘废墟,身居宰辅之位的王衍等人只思自全,清谈误国,不能不承担责任啊!”在桓温的率领下,终于攻下洛阳。

桓温的一句“神州陆沉”也成了文人形容江山被侵、国土沦丧的代名词。

1140年(宋高宗绍兴十年),胡世将(1085—1142)任川陕宣抚副使,积极抗金。此时,刘琦、岳飞、韩世忠等也在中原重击金兵,抗金形势大好。但不久,朝廷任用秦桧,力主和议,罢斥一批抗战人士,把淮河至大散关以北土地拱手让给敌人。秋季,胡世将作词《酹江月》,其中有词句:“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他痛感朝廷失计、和议误国,感慨神州沦丧哪有范仲淹、韩琦式的英雄人物来保卫河山?极度愤慨之情溢于言词。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九月,金主完颜亮以“提兵百万西湖侧,立马吴山第一峰”之势领兵南下,妄图一举歼灭南宋。十月,完颜亮攻克扬州后,为抢占扬州南瓜洲渡口进而挥师渡江南下,命万户高景山率骑兵攻瓜洲镇。南宋将领刘锜统帅军队在皂角林大败金军,斩万户高景山,俘数百人。十二月,金兵北退。大文豪朱熹(1130—1200)在《与黄枢密书》中主张:及时安抚淮北遗民,起用张浚这样的良将,最终击退金兵,收复失地。朱熹担心朝廷有什么变故,于是写了《感事书怀十六韵》寄刘珙,其中有这样的句子:“胡虏何年盛?神州遂陆沉。翠华栖浙右,紫塞仅淮阴。”此诗表现了朱熹对当时朝廷苟安倾向的深刻洞察与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这样慷慨激昂的爱国诗可与陆游的《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作》等诗相媲美。除了关注当前重大时事外,朱熹“一刻未敢忘忧国”,在南宋主战派与主和派的斗争中,他始终坚守在主战派的立场上。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朱熹上孝宗《应诏上封事》:“今日之计不过修政事攘夷狄”,“今敌与我不共戴天之仇,则不可和也”,“所谓和者,有百害而无一利”,“本朝御戎,始终为‘和’字坏”。每当国家命运落到主和派手里或者是抗战不利时,朱熹便忧心如焚。

公元1169年至1170年(乾道五、六年)之间。辛弃疾在担任建康通判时,接受江防前线军事长官史致道宴请,作词《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其中有词句:“鹏翼垂空,笑人世苍然无物。又还向九重深处,玉阶山立。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辛弃疾希望史致道抗金复土,“补”宋朝已经缺了西北的“半边天”。

宋金_宋金战争惨烈_北宋和金的战争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1140-1207)被弹劾,退隐于上饶之带湖。辛弃疾与曾任吏部尚书的韩元吉(即韩南涧)相邻,他俩往来唱和频繁。由于他们都有抗金雪耻的雄心壮志,所以过从甚密。这时距离宋金“隆兴和议”的签订已整整二十年,南宋朝廷文恬武嬉,并不关心国事。又三年,岁次甲辰(1184年)正逢韩元吉六十七岁寿辰,辛弃疾填词《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其中有这几句:“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词句借古喻今,用西晋末年宰相王衍清谈误国的典故和桓温“神州陆沉”的寓意,抨击腐败的南宋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