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方向_史学理论与史学史_明清史学史(4)

2017-01-22 21:01 网络整理 教案网

还需指出的是,当我们重新走向世界感受20 世纪西方学术思想的巨大变化,回应和消化分析哲学、存在主义、批判理性主义、语言学转向、西方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一系列新理念、新视野、新方法带来的极大冲击之际,反思六十年余来当代中国学术之路,愈发感到有许多问题仅仅依靠文献资料,满足于表面上的理解,显然还是远远不够的。而已往的六十余年又恰在口述可及的取材时限之内,可以提供相对比较完备的口述史成果。从事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的学者若能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口述访谈获取那些无法在文献中得到的资料,同时与文献材料对照互补,则能更加全面、细致、深入、准确地掌握史实,对于写出更为完整、真实的与史、社会史、文化史、生存心灵史相关联的学术史,一定会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一般认为,已有的学术史研究范式大抵为以学人为中心的“学案体”和以学术思潮、机构设置、学科体系建构、学术成就为主要内容的“综合体”。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笔者认为,实际上学术史可以有不同的体例和表现形式。宽泛地说,常见于学术刊物的综述性文章,以不同学术范围、不同主题为中心,讨论一段时期学术发展的趋势、研究进展,介绍学术活动、热点问题、学术争鸣、新成果、新资料,评价学术观点,展望学术前景,就是一种简略而直观地反映学术核心内容的学术史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增多的由各出版机构出版的年鉴体学术报告,评述上一年度学术发展成就,综述学科内不同领域的研究状况,介绍学者、新著,报导学术活动,是一种分科的、定期的关于学术发展的整体性总结,也是一种学术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但一般来说,这类成果缺乏一定范围界定的、系统性的、高度概括性的以及深层次的反思,尤其是较为分散和庞杂的门类与内容,并未给了解、书写学术史带来多大的便利。

严格意义上的中国当代学术史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进行撰著: 一是相对具体的分科学术史。可以根据学科本身的范畴、内容特点及其自身发展的历史,体现学术思潮、学术组织、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学术发展等。二是宏观学术史。研究新中国成立六十余年来学术发展的整体面貌,涉及学术发展的时代背景、制度和意识形态对学术发展的影响,学术组织的建构与变迁,学术与文化繁荣进步、经济发展、社会生活之间的互动关联,探索六十余年学术发展的规律,总结经验与教训。从中国当代学术发展的宏观视野上立意,大体来说应当涉及如下各方面内容,比如新中国从主义中国化成为意识形态主流和学术指导思想,到党和国家领导下学术体制的建立发展,从国家科学院、社会科学院和高等学校教育科研体系的建立到各门学科的形成及曲折发展,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及“双百”方针的提出,到反右派、反右倾和“”对文化学术的破坏,从闭关锁国的自我发展到改革开放重新打开国门感受全球化浪潮,实现新一轮现代学术引进、与世界发展潮流接轨,中国当代学术经历了大变动、大曲折、大发展,学术史与中国当代、社会、文化以及经济发展密切关联,并伴随着整个民族、文化、知识分子的动荡坎坷,走过了十分曲折的历程。这样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当代学术史,迥非以往,其重点之处可以不放在具体的学术内涵上,而应考虑其整体的生存状态,即重写学术与社会时代的关系,精写学术的内容及其发展线索。这样,就需创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研究和书写范式。可以想见,有关学术环境、学术体制、方针政策、院所设置、高校教学科研体制、知识分子与体制的关系及其自身彼此相互的联系和思想状态、从封闭到开放引起的学术变动等,都可以而且必须借助口述方法和口述史成果。即便研究学术本身的问题,也可以通过不同层面学者的访谈口述,增补档案文献类资料无法提供或至少无法提供具体细节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