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国故论衡_商务国故论衡_国学概论章太炎(7)

2016-12-31 03:01 网络整理 教案网

6.钱穆已注意及此,参见其《现代中国学术论衡》,岳麓书社,1986年,1页。

7.钱玄同:《刊行〈教育今语杂志〉之缘起》,《钱玄同文集》,第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312页。

8.不过这也可能是章太炎和"宗旨"的实际撰写者钱玄同的观念差异,钱氏或真存此见,他在1908年9月30日的日记中说:"凡文字、言语、冠裳、衣服,皆一国之表旗,我国古来已尽臻美善,无以复加,今日只宜奉行"。他当时正主张"存古",并确实将"存古"界定为保存那些因时势不同而"不适宜于今者",以使后人得以"追想其祖宗创造之丰功伟烈"。转引自杨天石:《振兴中国文化的曲折寻求--论辛亥前后至"五四"时期的钱玄同》,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科研局等编《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下册,993-994页。

9.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收其《史料论略及其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46页。

10.傅斯年致朱家骅[抄件],(1940年7月8日),台北中研院史语所"傅斯年档案",承杜正胜所长惠允使用。国故论衡

11.傅斯年:《毛子水<国故和科学的精神>附识》,《新潮》,1卷5号(1919年5月1日),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745页。

12.本段与下段,毛子水:《国故和科学的精神》,《新潮》,1卷5号,731、733-735、743页。

13.本段与下两段,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胡适文存二集》,亚东图书馆,1924年,卷一,11、14、1-2、20-21页。国故论衡胡适在《宣言》中对国学所下的定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同仁的看法,参见逯耀东:《傅斯年与<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国立大学历史学报》,第20期(1996年11月),243-244页;陈以爱:《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1922-1927)》,台北大学,1999年,226-245页。

14.按此时胡适正大力提倡"整理国故",并希望青年参与;但几年后他又改变了态度,转而主张青年应多从事自然科学,不必走整理国故这条"死路",说详罗志田《新旧能否两立?二十年代〈小说月报〉对于整理国故的态度转变》,《历史研究》2001年待刊;《从治病到打鬼:整理国故运动的一条内在理路》,《中国学术》2001年2期。

15.郑伯奇:《国民文学论(下)》,《创造周报》,35号(1924年1月6日),6页。

16.本段与以下数段,曹聚仁:《国故学之意义与价值》、《春雷初动中之国故学》(1925年12月),许啸天辑:《国故学讨论集》,上海书店影印群学社1927年版,第1集,50-51、60-61、90-93、73-74、88、84-85页。

17.许啸天:《国故学讨论集·新序》,第1集,3-4页。

18.梁实秋:《灰色的书目》,《晨报副刊》,人民出版社1981年影印本,1923年10月15日,1版。

19.蔡尚思:《中国学术大纲》,上海启智书局,1931年,5页,转引自钟少华:《试论近代中国之"国学"研究》,《学术研究》1999年8期,30页。

20.《史地学报》2卷4号(1923),139页。

21.按后来不少学人正如此主张,但这样一来,经整理而"分隶各种学科"之后,不论国学还是国故学都不复有存在的必要,对此各学者却无共识,详另文。

22.抗父(樊少泉):《最近二十年间中国旧学之进步》,《东方杂志》19卷3号(1922年2月10日),33页。

23.参见罗志田《走向国学与史学的"赛先生"》,《近代史研究》2000年3期。

24.钱穆:《国学概论》,台北商务印书馆1963年影印1931年版,1页。钱穆立论之时,"国学"本身已由高潮转向衰歇,郑振铎等人的态度转变即是一证。

25.说详罗志田《清季保存国粹的朝野努力及其观念异同》,《近代史研究》2001年待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