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国故论衡_商务国故论衡_国学概论章太炎(4)

2016-12-31 03:01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前引毛子水所言说明,五四运动前后时人对"国故"的概念原乏共识。这一现象到北伐前仍无大的变化,曹聚仁发现:"吾人一提及'国故',则庞杂纷沓之观念交集于前。若就各观念而一一考订之,则一切观念皆浮泛空虚,枵然无所有焉。此烨然于外而羌无其物之'国故',即今日国内一般守旧学者所以支撑门面之工具,亦即偏激者流所等之于'抽裹小脚'者也。"尽管"国故"已如此"臃肿不中绳墨",当时不少人援用国故之名,"从未计及其实;其意盖以为'国故'之名,尽人而喻之"。16

曹氏观察到:"'国故'、'国学'、'中学'、'古学'、'国粹'、'国故学'等歧异名词,在近顷学术界已成一异文互训之惯例;笔之于著作,见之于制度,习焉相望,莫知其非。"他以为,"'国粹'一名,当别为解释,与他名相去甚远。'国学'、'中国[学]'、'古学'三者,与'国故'、'国故学'各不相应。"盖"'国故'者,五千年间中华民族以文字表达之结晶思想也";而国故学与中国文化也不能等同,文化指全体,国故仅指以文字表现于纸片者。

与郑伯奇相类,曹聚仁也认为,胡适说国学是国故学的缩写,"斯言妄也。胡氏之说,殆迁就俗称而为之曲解耳。抑知'国故'二字之重心在'故';于'故',乃知所研究之对象为过去文化思想之僵石、乃知此研究之对象已考终于'五四运动'之际、乃知此研究之对象与化学室之标本同其状态"。如果"去'故'而留'国',则如呼'西瓜'之为'西'、'太阳'之为'太',闻者必茫然不知所云。故愚以为国故学必当称为'国故学',决无可省之理"。

当时一些人以国学为中国学术,遂"以国故学为中国学术史之别名",也不成立。盖"国故与中国学术史之内容与范围非完全相同",国故仅限于中华民族,"而中国学术史则凡在中国地域所曾有之学术,皆所必载";且"国故以'五四运动'为终点,后乎此皆无与于斯学;中国学术史则与时间以俱存,可延长至无限"。曹氏以为,"自有文字以至五四运动,可成为一大段落;五四运动以后,旧有结晶思想皆完全崩坏",中国已进入新的阶段。国故学所研究的,只是五四运动以前这一大段落。

他主张"国故学"才是"科学",并据此否定"国学"的正当性说,"科学之研究,最忌含糊与武断,而国学二字,即为含糊与武断之象征"。本来"各科学之命名,当合论理之规范。如天文学,吾知其研究之对象为天文;地质学,吾知其研究之对象为地质"。而"国学定名之初,非经长期之考虑,但见陈吾前者为隆然之遗产,漫名之曰'国学'而已(夸大狂白热时,则名之曰国粹,以傲四夷)"。故国学"不但不足代表其对象,且使人因名而生误会"。这样的国学"但有一名足矣,实之存否不计也"。因此,曹氏提出"轰国学"的口号以安顿"国故学",他指出,"国学"的含混造成"人莫解国学之实质,而皆以国学鸣其高。势之所趋,国学将为国故学之致命伤。国学一日不去,国故学一日不安",解决方式只有轰而去之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