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 深改这些年 系列之一:来处(4)
宏观分析的“双支柱框架”
一手分析市场经济,一手分析政策导向。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宏观研究基本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经典理论,来解释中国发生的现象和解决中国发生的问题。当前中国面临的情况是,我们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已经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但从人均收入的角度看,我们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仍将保持中高速发展。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未来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我们较难继续简单借鉴海外经验,反而越来越多需要在市场经济的前提和背景下,完善国内的制度建设。这或也将对宏观研究提出新的要求,仅仅依靠分析市场经济的影响已经难以反映当前国内经济形势发生的变化,因此另一个支柱,也即政策导向分析,也将是宏观分析的重要方向。
我们认为深改主要改的是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经济的角度看,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速下滑过程中扶持和形成新的增长点,二是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合理调整传统产业,三是调整和出台新的制度和政策以适应经济的发展方向。
经济增速下行,结构优化
实际GDP增速下台阶。1980年-2000年间,我国名义和实际GDP一直都维持较高增速,但同时经济增长的波动性也较大。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受益全球贸易快速增长,GDP增速再次出现明显上行。金融危机之后,我国GDP实际同比增速逐年下滑,但由于我国经济体量已经较大且受到政策的影响,GDP实际同比同时表现出增速逐渐下滑以及波动性下降的特征。2017年我国GDP实际同比增速6.9%,较2016年实现了小幅反弹,是2010年以来实际GDP增速首次反弹,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在国际经济复苏和国内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经济增速实现了初步企稳。
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2012年名义GDP中第三产业占比与第二产业占比持平,均为45.3%,此后第三产业占比继续逐年上升,2015年第三产业在名义GDP占比首次超过50%,2017年达到51.6%。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同时对于稳定经济增长、减少经济波动有较大好处。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发展来看,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约在70%左右,因此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预计我国第三产业仍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制造业转型升级初见成效
从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看制造业转型升级。金融危机之后,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持续走低,从工业增加值中制造业的细分来看,上游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在2016年及之前一直保持了整体较高的增速,2016年底之后中游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制造业中明显上升,包括通用设备、专用设备、计算机通讯设备、电气设备等在内的行业,受到国内外经济复苏以及政策利好等影响,表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从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来看,中游制造业也表现出较好的增速,但行业之间有所分化,2014年之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好的是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行业,之后则计算机通讯设备和电气设备行业增速更高。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各行业间的分化,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制造业转型升级在2017年初见成效。
居民收入增长,带动消费结构变化
居民收入维持较高增速。2013年我国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3万元,2017年则达到了2.6万元;从增速来看,2014年至2017年间,居民收入增速从12.4%下滑至7.3%,但年复合增速达到10.5%。我国已经形成了世界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预计随着经济增速仍将在中高速增长的台阶上停留,居民收入增速也将在中高速水平维持一段时间,这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升级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条件。
居民消费支出结构明显变化。对比2013年居民消费结构,能够看到2017年居民消费较2013年出现了一定升级的情况。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食品烟酒类消费占比下滑的比例最大,从31%下滑至29%,其次是衣着消费下滑1%、居住消费下滑0.3%,与之对应的是交通和通信消费占比上升1.3%、医疗保健消费上升1%、教育文化和娱乐消费上升0.8%。从中可以看到,居民用于服务业的消费增加明显成为新的趋势。
时间在我们这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