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模板 > 正文

北京历史最悠久的胡同是元代的 北京以狗为名胡同多:高义伯实为狗尾巴近似音 [快讯](5)

2018-02-27 00:03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张筹是元末明初江苏无锡州人,曾任明朝礼部尚书。洪武二年(1369年),其父亲张翼病逝,他从南京回老家奔丧,并在家里守制。在这期间,姻亲费得庵经常来拜访他。有一次,下了十多天的雨,雨后天晴,那年六月十六日,他去回访费得庵,其所养的一条黄狗尾随其后。他走到新桥,泥泞没鞋,于是蹲在河边石头上洗脚。没想到河边突然窜出一条毒蛇,缠绕其左脚几圈,张口准备咬他。张筹惊慌失措,目视黄狗,狗善解人意,猛扑上去,和毒蛇搏斗后把它咬死了。

明末安徽马鞍山采石有某大姓是船老板,家里购置了一条大船,招募了几位水手驾驶,运送客货赚取运费。崇祯戊寅年(1638年),有一个徽商,雇佣了其家的船运米到苏州销售。行情很好,徽商的米两三天内全部卖完了,赚了一大笔钱。他准备回到南京京口镇继续买入大米,之前他搭乘的那艘船还在苏州码头,他便打算乘它回去。船上的几位水手打听到其经商的情况,知道他口袋里有很多银子,不禁起了谋财害命之心,但徽商没有察觉。将要开船时,有一个屠夫牵了一条狗经过码头,徽商怜悯此狗,买下后放在船上。这天晚上,江风很大,船无法前进,只好停泊在岸边。几位水手抓住商人抢到钱后准备杀害他,商人求饶不得,便说:“请用毯子包裹我,把我扔到江中水葬了吧。”水手们照办。徽商落水后,他所救的那条狗也随之跳下,咬住其衣服不放,毯子轻而厚,加上有狗咬住一起浮在水面,于是商人没有淹死,幸运地停泊在江中一个小洲的岸边。翌日天亮的时候,有一个渔夫来到小洲边,正准备撒网打鱼。狗突然冲来,咬着其衣服往前拖。渔夫追去,见到一团暗红色的毛毯停在岸边,他解开后看到了徽商,气息未断绝。渔夫燃起篝火,抢救徽商。徽商很久后才苏醒过来。他说自己被水手谋害了,又听说渔夫是被狗咬衣服拖来的,徽商叫来那条狗,发现正是自己在码头救下的那条狗。徽商带着狗从陆路先抵达马鞍山采石,找到了船老板,把自己的遭遇详细说了。船老板说:“你先不要宣扬,先藏在我家里,等那几位恶水手来了之后,我抓住他们,以此来表明我的清白,并将功赎罪。”几天后,船回来了,船老板安排十几位勇士埋伏在家中,摆下鸿门宴,叫来那几位水手,问他们那位徽州米商去哪里了?水手们纷纷撒谎,船老板叫徽商出来对质,水手们知道事情暴露了,惊慌失措,准备逃跑,埋伏的勇士蜂拥而出,把那几个水手抓住了,送到官府后均被判处死刑。徽商从船中找到自己那笔钱,带着那条狗回徽州去了。

清朝咸丰年间,苏州府常熟县边上的一个村庄中,住着一位身怀六甲、刚守寡的年轻孕妇。她家有一条叫做“大黄”的狗,对女主人忠诚驯服,形影不离,如同其贴身警卫员。一天傍晚,寡妇腆着大肚子,踏着月色走亲戚回家,一路上提心吊胆缓缓而行。大黄忽前忽后,忽左忽右,警惕地保卫着女主人。当她走到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老坟地时,突然从树林中闪出两个壮汉拦住路。还未等寡妇反应过来,歹徒便捆绑住了她。寡妇急中生智,大喊一声“大黄”,但她刚喊了一声便被歹徒用破布堵住了嘴巴,喊不出声,身体也动弹不得。大黄本在前面带路,猛听主人求救,回头一看,发现主人遭难,立即和两个歹徒搏斗起来。人狗大战好一会儿,大黄虽然咬伤了歹徒们的小腿,但发现仍然无法救主人,便朝西狂奔。大黄奔到不远处的一个村庄,在一家大门外狂吠,并急促地以头撞门,用爪抓门,此家原来是寡妇丈夫的大姐家。这时,大姐一家三口还未睡,正在油灯下干活,听到狗求救的声音,开门一看,认出是弟媳家的狗。大黄咬住大姐夫的裤管往外拖,大姐夫见状,猜测一定出了事故。事情紧急,不容多想,便带上妻子和已成年的儿子,随大黄一路飞奔而去。两个歹徒见狗逃跑了,便回到坟地,一个拿瓦罐舀水,一个拿出利刃擦拭,准备把寡妇开膛破肚,取出胎儿。大姐夫一行三人随狗跑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来到坟地,大姐夫正想停下来观察下周边动静,只见狗撒开四足向坟地树林中飞奔而去,三人紧跟不舍。此时,坟地里传出一声沙哑、冷酷的低吼声:“动手吧!”一个歹徒站起来,正准备举起利刃刺向孕妇肚子。说时迟,那时快,狗如离弦之箭猛扑过去,狠狠地咬住歹徒举刀的手往后拖。这一口咬得很重,凶手负痛在地上打滚,狗死死地咬住不松口。站在旁边的歹徒愣了,他看清刚才那条狗又回来了,而且搬来了三位救兵,吓得他急忙拉起地上的歹徒狼狈逃走了。大姐夫一家为寡妇松了绑,扯掉了口中的破布,护送其平安回了家。这两个歹徒之所以要劫杀孕妇,那是清末社会上出现了一帮凶恶的歹徒,叫做“哈拉拉贝”。他们专取孕妇胎儿,用于合成秘方药。据说这种药可治百病,令人返老还童。那些权贵们不顾百姓死活,通过黑道购买此药吃,纵容这些歹徒作恶。几个月后,寡妇产下一子,为了不忘大黄救命之恩,给其取名为“义戌”。义戌成年后,考中进士。做官后,他把大黄带在身边,如孝敬母亲般照顾到其老死。大黄死后,义戌厚葬之,并为它建墓、树碑,记载了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