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模板 > 正文

中国近代著名学者 绵延千年的科举制度,是怎么消失的(3)

2018-02-26 02:04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力主改革、破旧创新的丁日昌,功名仅为秀才,此信透露出,他私下亦为自己科举不达而懊恨。这是新旧嬗递年代无可奈何的矛盾,也是当官者的内心挣扎。

1882年,李鸿章长子李经方(字伯行,27岁)、老二李经述(字仲彭,18岁)和侄子李经畲(李鸿章大哥李瀚章长子,字新吾)联袂参加乡试,经方、经畲中举。张佩纶向李鸿章去信祝贺:“南闱榜发,伯行、新吾兄弟同捷,仰见德门积庆,若太夫人(即李鸿章老母,本年刚去世)犹在,其乐何如?想我公亦因喜增悲矣。”张佩纶在考前受李鸿章邀请为李经述做家教辅导,对于经述落榜,他多次向李鸿章表示安慰:“秋闱揭晓,仲彭不第。初学即售,本非幸事。想仲彭见理甚明,必不以此戚戚。”此后,李经述在1885年也考中举人。

在家族中,李鸿章和父亲李文安是两代进士,李鸿章也望子成龙。但子弟中,除李经畲考中进士外,其他人都就此止步,李鸿章也无可奈何。小儿子李经迈,对科举无甚兴趣,李鸿章感慨:“吾家科甲恐遂中断”。但他对于读书人通过科举获得发展的心情非常理解。

最著名的案例,是为留英学生严复提供科举考试的方便。严复公派英国英国学习海军,回国后在天津水师学堂执教,却感慨“当年当年误习旁行书,举世相视如髦蛮”,一心想通过科举另取功名。陈琇莹提出算学取士之后,李鸿章总算等到了“特设一科取士”的实施,奏请安排水师学堂、武备学堂师生一体参加乡试,但严复先后四次参加乡试均未成功。

野史中有个传说,李鸿章翰林出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却从未主持过科举考试,心中颇有遗憾。 晚年住北京,同年杨未苑来闲谈,自夸其著作。李鸿章笑曰:“中进士,不得翰林可羞。”味苑回嘴:“翰林宰相不得文差亦可羞”。李鸿章顿时大怒,挥舞美国前总统格兰特夫人赠送的手杖击之,杨味苑仓皇逃出。李鸿章性格是否如此暴烈我不知道,但在给张佩纶及女儿菊耦的家信中,他却明确表示:“处今时势,科甲实无用处,尚有人欲我将为乡会主试,不其颠耶?”可见他对什么主考官之类,显然兴趣不大了。

菊耦为儿子开后门

1898 年 7 月 17 日,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孙家鼐上《请饬刷印<校邠庐抗议>颁行疏》,建议将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刷印一二千部,发给群臣讨论,同日奉旨,着荣禄迅即饬令刷印一千部,克日送交军机处,毋稍迟延。此时正是百日维新红红火火地进行期间,李鸿章却不被光绪重视,挂着大学士的空衔在总理衙门闲赋。7月21日,菊耦致信老父:“明知外侮环起,一手支持,岂有静虑澄怀之一日。加以群言如沸,朝局如棋,大人独居,深念军国,既无长荣富贵,易履危机。公私进退之间,自有不能释然者。以儿测之,既无整顿之权,只好就题敷衍。为国为家,总以善保体气为祷。”

9月7日,光绪帝下谕:李鸿章著毋庸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女婿张佩纶致专函劝慰:“得电音,知公退出译署。近来崇尚西法,舍旧图新,中国之开通西学风气者,莫先于公,莫久于公。公之威望,中国新进已转之,外夷狡谋则仍忌之,当此强邻逼处,即在总署舌笔并用,亦难杜绝阴谋。今既离局矣,似可不见外国一客,并不谈新政一事,超然物外。老臣于国家当有一股进退从容气度,而置祸福荣辱于不顾。”

历史真是无情地兜里一个大圈子。

本年,75岁的李鸿章被太后派去济南巡视黄河水利,而后外放两广总督。

中国近代著名学者_中国著名学者排行榜_近代著名学者列表

经历了潮起潮落风云变换之后,最早倡言自强变革的李鸿章,因甲午战争失败和联俄外交失利成了卖国贼,另有别人来教导皇帝阅读《校邠庐抗议》了。不合时宜的李鸿章退到了历史舞台的下场门。他腆着老脸,赖着不走,称作是老师曾国藩当年教他的“挺经”。张佩纶劝他“进退从容”、不可“悻悻求去”,也只是在寻个体面的下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