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模板 > 正文

中国近代著名学者 绵延千年的科举制度,是怎么消失的

2018-02-26 02:04 网络整理 教案网

中国著名学者排行榜_近代著名学者列表_中国近代著名学者

v 李鸿章建议增设新科取士

科举是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创始于隋朝。它打破了更早年代通行的血缘世袭和官僚举荐(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为社会中下层读书人提供了相对公平的入仕通道,在世界上曾是一种先进的选官体系,也对后来欧美国家实施文官制度起过重要的借鉴参考。

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儒家经典。明代以后,采用八股文体来阐发经义,格式日益僵化,文章日益空虚,既与现实生活无关,更与科学进步无关,完全自成套路和技巧。在近代,随着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传播,对八股取士落伍保守的批评不绝如缕,兴办新式学堂的实践也逐步推进。二十世纪初,终于结束了绵延长达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取士制度。

从现存文献看,晚清封疆大吏中,李鸿章最早公开向朝廷建议修改科举范围,学习西方科技,增设专门一科,选拔专业人才。事见于1864年6月2日,恭亲王奕(讠斤)转呈的李鸿章致总理衙门信件,当时李鸿章官职为江苏巡抚,年纪刚满四十一岁。

李鸿章在信中恳切地说道:

中国士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擎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

依清末中西文化交融和体制嬗变的历史进程观察,李鸿章这个观点提出得非常之早。恭亲王呈信前一日,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刚在天京服毒死去,曾国荃率领湘军已将天京紧密包围,攻陷指日可待。关于战后国家建设和面临的中外关系,李鸿章的思考远超整个时代。

在此之前,李鸿章创建淮军,改组外国雇佣军“洋枪队”为“常胜军”,真实体会到西方兵器在作战中的巨大优势。而在上年,中国第一位留美学生容闳,向曾国藩倡言建立基础工业和推行新式教育。容闳要建立的机器厂,“有制造机器之机器”,为“一切制造厂之基础”。

以其作为母厂,以下生发出众多子厂,“以中国原料之廉价,人工之贱,将来自造之机器,必较购之欧美者价廉多矣。”曾国藩委托他在海外采购机器设备,1865年创建了江南制造局。容闳还建议改革教育制度,培养技术新人,后来启动的留美幼童培养计划,对于培养新式人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李鸿章所言“制器之器”说可见,容闳新鲜言论给曾国藩的门生部将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李鸿章写信建议改革的缘由之一。另一方面,洋务思想家冯桂芬于1861年撰写了著名的政论专集《校邠庐抗议》初稿,寄请曾国藩作序,该书被传抄多种副本流传,冯本人被李鸿章纳入幕府。

在《校邠庐抗议》“变科举”“改会试”“广取士”“制洋器”诸议中,冯桂芬主张“改定科举”,“特设一科,以待能者”,与李鸿章所言颇为一致。冯桂芬说国家重科举,“聪明智巧之士,穷老气尽,销磨于时文、试贴、楷书无用之事”,主张“特设一科”,引导聪明智巧之士,“自造自修自用”西方坚船利炮。在新建船炮局中学习西方技术,“工成与夷人制无辨者,赏给举人,一体会试;出夷制之上者,赏给进士,一体殿试。”李鸿章的观点与冯桂芬交相辉映,显然也是受到冯桂芬思考的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