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狂人日记开头分析 平民主义的鲁迅(6)
“要自己和别人,都纯洁聪明勇猛向上。要除去虚伪的脸谱。要除去世上害人害己的昏迷和强暴。
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
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我之节烈观》)。
“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伤逝》)。“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鲁迅在这里提出“现在中国人的生存”的概念,这是鲁迅的基本概念之一。但也不是“与尼采以及庄子的立场一样,把价值真实置于生命的价值之下,生命才是极限,才是最高价值”(《拯救与逍遥》刘小枫)。
瞿秋白:“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正是将鲁迅置于大的时代以及时代变迁的背景下,揭示了鲁迅不断寻找新的身份认同的思想变化。文学家和思想家的鲁迅,其许多思想以其独特的理性光辉,不仅出色地感应了他的时代,服务于他的时代,而且也出色地超越了他的时代,使我们在今天依然能够感受到他的思想的光芒。
“我们生于大陆,早营农业,遂历受游牧民族之害,历史上满是血痕,却支撑以至今日,其实是伟大的。但是我们还要揭发自己的缺点,这是意在复兴,在改善……”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密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记念刘和珍君》)。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一件小事》)。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进步”(《学界三魂》)。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
“革命是痛苦,其中也必然混有污秽和血,决不是如诗人所想象的那般有趣,那般完美”(二心集对于左联作家联盟的意见)。“倘如一切都四平八稳,势如破竹,便无所谓革命,无所谓战斗。大众先都成了革命人,于是振臂一呼,万众响应,不折一兵,不费一矢,而成革命天下,那是和古人的宣扬礼教,使兆民全化为正人君子,于是,自然而然地变了中华‘文物之邦’的一样是乌托邦思想。革命有血,有污秽,但有婴孩,只要有新生的婴孩,溃灭便是新生的一部分(《译文序跋集溃灭》)”
不承认“止于至善”,强调在矛盾、运动中把握世界的辩证思维、辩证哲学是与现代化大工业、世界市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种现代思维方式。(《心灵的探索》)
刘半农赠鲁迅一副对联:“托尼学说,魏晋文章”。当时周围的人,都认为这幅联语很恰当,鲁迅自己也不加反对。“托”是指托尔斯泰,托尔斯泰的泛爱主义,导源于基督教的精神与后来思想上的平民主义、民族自决主义、国际平等主义,都有精神上的联系。平民主义也是二十世纪的世界潮流,欧洲的平民主义发展到今天形成了公民社会、政治领袖平民化。但是托尔斯泰式无反抗的爱,鲁迅是敬重而不能为;鲁迅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人为,“人”的地位只能从争取中得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尼”是指尼采,尼采认为,形而上学否定生命的虚无主义以道德反对自然,以理性反对本能;灵魂和肉体双重退化,精神的空虚和本能的颓废交并作用,便是现代文明的症结。从尼采那里可以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洋溢,一种自信的充盈。但是,尼采呼唤超人却与大众所对立,认为怜悯的道德是奴隶的道德。鲁迅很快离开尼采哲学,站到了尼采和自己曾经也轻视过的大众的立场上。鲁迅的主要思想不是托尔斯泰、尼采式的。鲁迅在人格和精神上与屈原“哀民生之多艰,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一脉相承的,而又赋予新的内容,带上了新的性质和气质。从鲁迅开始,中国古老的文化过渡到了现代文化;从鲁迅开始,中国文化联结到了世界进步文化思潮。鲁迅这种伟大的文化史的地位是谁也无法替代的。“从鲁迅开始的反应下层民众生活的文学,所注意的不仅是他们表面上的困境,而且更多地深入到他们精神上被奴役、人格被践踏、人性遭到扭曲的悲哀的命运。鲁迅的出现,给中国文化的气质带来极大的改变”(《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鲁迅的思维里没有太多的形而上、超越性、价值和目的性,更多的是存在性、日常性,以根本性的平凡达到根本性的深刻。杂取病态社会的病态人,着力捕捉长期沉积下来的、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心理,揭示我们民族心理特点和弱点,旨在促使炎黄子孙摆脱沉重的精神负担,走向现代化的未来。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华民族最痛苦的灵魂,他承担、背负了太多本应该是整个民族承担的属于整个民族的痛苦。我们需要理解他一生的奋斗和心路历程,还有他所承受的内心痛苦。
论文就有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