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的资料 蔡礼旭: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五十四集)(7)
我曾经看报纸看到,某个教授说《弟子规》不能学。他是教授,但问题是他看过《弟子规》没有?他为什么说不能学?他说有愚孝。我跟他缘分不够,不然我就直接问他哪一句,是不?我没找到,他怎么找到的?可是很有意思,现在的人从小有个错误的习染,傲慢,自己有身份地位,不懂的东西也在那里批评,这是不妥当的。真的有机会了,我一定「怡吾色,柔吾声」跟他讲,因为这一句就是没有愚孝,「亲有过,谏使更」、「善相劝,德皆见」、「过不规,道两亏」。《孝经》里面讲,学生问孔子,做到了这一些事就是孝顺了吗?孔子强调了一点,还要懂得劝父母,父母有不对了要劝。「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父母不对的时候,你还顺著他去做错的事情,这样哪叫是孝顺?所以我们自己在处事当中也要守好这些分寸,不然人的一些习性很容易就浮起来。
请问大家,我们什么时候学会贪心?我们什么时候学会发脾气?是不是我们有一天说,贪心过来一下,是不是?我们什么时候学会傲慢的?不知不觉,就学了。古代很多父母懂得护念好孩子的清净善心,胎教做得好,所以出圣人。文王的母亲太任,「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因为假如这么做了,孩子就在学不好的。这个启示,大家一听完说,「我儿子都生完了」。学东西不要这么死板,举一要怎么样?反三。你自己生完孩子了,这么没爱心,旁边还有人还没生,你赶紧把你惨痛的经验告诉他,那你也是功德无量。再来,不只要护念胎儿的清净心,还要护念谁?要护念自己。一个人连爱护自己、帮助自己都不会了,他还能帮助谁?欲爱人者先自爱,欲助人者先自助。我们人的观照能力能看到自己的习气,一起来赶紧调伏,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人有这样的觉照能力,才有能力把这个本事传给孩子、传给你身边有缘的人。哪有我们自己每天不明不白,然后还能让人觉悟!儒家的圣哲人说,「先觉觉后觉」,我们自己得先觉悟才能觉悟别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就恢复自己的本性本善,恢复了再亲民,才能去利益人。这个是知所先后,我们时时有这个观照、护念自己的态度。孔子孟子的资料这一段提醒我们,处事不可傲慢,不可不懂的东西乱评判。
【余并论次。】
这个『并』就是综合这么多的史料。『论次』就是依次,依照一些次序、规矩来把它编纂论述出来。而且是:
【择其言尤雅者。】
选择这些文章非常雅驯可信的、雅正可信的。
【故著为本纪书首。】
再把这些内容,著作在『本纪』的一开始。因为「本纪」是记载帝王,五帝是先王里面最早的,所以我们叫炎黄子孙。而本纪是《史记》五个重要内容里面第一个内容。《史记》包含本纪、世家。「世家」是写诸侯的。「表」是指一个朝代的大事记,哪一年发生哪件大事,记这些事情。「书」是当时候的典章制度,可以供后来朝代一些重要的治国的原理原则。再来是「列传」,他不是这些贵族,但是他的事迹跟他的行为,影响了当时候的人心,虽然没有位置,但是他对社会的贡献大,列在列传。所以这个都很有意义,记载了这些留名青史,或者是对我们民族世道人心有长远影响的,都把它记下来。
这是跟大家提到我们敬祖先,其实也是敬君王,因为五帝都是当时候的天子。从这里我们也体会到,我们中华民族在前面几千年是圣贤政治,都是全天下公认的圣人出来做天子,是公天下,没有一点私心。我们一开始读的第一篇文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不是理论,这是尧舜那个时代,真正达到的社会和谐境界,都是禅让。而且为国家找一个贤君,尧帝找了二、三十年,这么辛苦,终於让他找到大舜。所以真的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心能够交感。我们尊敬这些先王,他们的政治智慧也能够给我们得到很大的启发。所以历代的天子皇帝,绝对读《尚书》五帝他们的这些风范,以他们为榜样,都要祭这些三皇五帝的。再来,我们每一年都祭祀至圣先师孔老夫子。所以敬天地、敬祖先、敬先王、敬圣人就延伸出我们很多的祭祀。而这个敬字,再继续延伸到,比方敬字纸。字纸,尤其是古代印刷术还没很发达的时候,这些经典都要靠人手抄出来,很不容易!很多人抄这个书可能都抄到半夜三更,我们当然要很珍惜人家的付出。不只珍惜抄的人,而且这个都是圣贤留下来的智慧,打开来就像圣贤人在我们目前一样的恭敬。而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每一个人读《弟子规》、读《论语》,受益一不一样?不一样。谁决定的?是不是孔子看哪个人比较顺眼,然后他就得利比较大?圣人是公天下的心。
去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