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为什么争霸历史 学科网为您提供2017-2018学年高中
单元检测(四).docx[TitleSplit]单元检测(四)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美国学者贝尼斯在《外国外交史》中曾说“雅尔塔实际上等于另一次慕尼黑”,下列史实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A.国联主张以“国际合作”管理东北三省
B.强行割让苏台德地区给德国
C.对部分日本法西斯战犯免于起诉
D.同意苏联提出的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
答案D
解析慕尼黑会议上,西方大国牺牲弱国利益,在雅尔塔会议上中国利益又被世界强国出卖。A、B、C和雅尔塔会议无关。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外交官凯南形容:“美国是鲨鱼,苏联是老虎,二者虽然都很凶猛,却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环境里,暂时不会兵戎相见。”凯南评述的是美苏()
A.都成为超级大国 B.进行冷战对峙
C.共同对付法西斯 D.军事实力接近
答案B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此可排除C项;“暂时不会兵戎相见”即不会发生“热战”;A项与题干意思无关;D项只看到表面现象,未理解凯南评述的实质。
3.杜鲁门曾说过: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其含义不包括()
A.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B.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
C.其目的都是反苏反共
D.都是为了美国自身利益
答案B
解析本题为逆向性选择题,马歇尔计划是一个经济援助计划,故可以排除B。
4.在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在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内相拥哭嚎,等待末日的到来;在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音都令市民心惊肉跳。上述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1961年柏林危机 B.苏伊士运河战争
C.1964年越南战争 D.古巴导弹危机
答案D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哈瓦那”“纽约”“莫斯科”“原子弹”等词。
5.尼克松主义是美国战后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其基本倾向是收缩美国的海外态势,他收缩的重点是()
A.美洲 B.欧洲
C.亚洲 D.非洲
答案C
解析为了实现收缩,尼克松在亚洲采取了两大步骤:一是1973年签署《关于结束越南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从越南南方撤走侵越美军;二是开始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这充分表明美国收缩的重点在亚洲。
6.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东欧国家纷纷更改国名。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改名为匈牙利共和国(1989年10月);波兰人民共和国改名为波兰共和国(1989年12月);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改名为保加利亚共和国(1990年11月)……“更名潮”说明这些国家()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政治体制的变革
C.对外政策的调整 D.共产党失去政权
答案A
解析从时间信息以及中东欧国家纷纷更改国名,反映的是东欧剧变的历史现象,依据所学知识,题干现象说明这些国家由社会主义国家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的变化,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7、8题各18分,第9、10题各20分,共76分)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欧洲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曾经有过一道修筑最为坚固但又最为短命的长城——这便是德国境内的“柏林墙”。柏林墙与朝鲜半岛上的“三八线”一样,均为“冷战”下的产物,又都为水泥所筑,可称得上是欧亚大陆上的两条“姊妹墙”。柏林墙是东德政府根据人民议院1961年8月12日通过的法令,于8月12日~13日夜间修筑。目的是制止东德居民包括熟练技工大量流入西德。原为铁蒺藜围成的路障,后改筑成两米高、顶上拉着带刺铁丝网的混凝土墙。在正式的交叉路口和沿线的观察塔楼上设置警卫。1970年,虽然东西德之间关系有所改善,东德政府还是把柏林墙加高到3米以阻止居民逃向西方。到1980年,围墙、电网和堡垒总长达1 369千米。除筑墙外还严格限制西柏林与东德之间的人口流动。后根据东西德政府1971年12月20日签署的协议,限制略有放宽。1989年下半年,东欧各国政局剧变。民主德国在向德国西部移民浪潮的冲击下,于同年11月9日,将存在28年零3个月的柏林墙推倒,促进了德国的统一。——《柏林墙》
我男神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