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年龄是怎么得来的 为什么不是冰川遗迹(4)
由于蒙山没有确凿的冰川地貌依据,《山东蒙山第四纪冰川遗迹光释光测年研究及冰期划分与对比》(以下简称《对比》)一文划定的雪线,不仅与根据太白山(33°57′27〃N,107°45′37〃E)、台湾雪山与南湖大山(24~25°N)以及长白山(42°06′N,127°59′E)确切冰川遗迹及其年代学资料重建的中国东部末次冰期雪线相差甚大,而且这种“低海拔型古冰川”的分布南界,较同纬度地带的欧洲和北美洲将明显偏南。《对比》确定雪线的方法尤为令人费解:“经后期调查,目前在蒙山地区发现最高的冰碛物赋存海拔在700m左右,根据岩石的风化程度分析应属于拦马冰期的产物,从而可以近似推断拦马冰期时蒙山雪线的高度在700m以上。同时根据蒙山500~600m山峰环绕的山谷有冰碛发育,而400m海拔环绕的山谷则无冰碛发育的现象推断,蒙山地区最低雪线的海拔高度约为300m左右,综合分析蒙山地区的最低与最高雪线高差在400m左右”。如果说《蒙山》所谓海拔700m雪线的确定是侧碛最大高度法多少还有冰川学内涵可言,那么《对比》关于“400m海拔环绕的山谷则无冰碛发育的现象”、“蒙山地区最低雪线的海拔高度约为300m左右”的论断就是匪夷所思。对于海拔高度仅千米余、相对高差不大的同一山体同一坡向,同期的雪线断不可能相差如此之大。此外,冰斗多发育在雪线附近,但在《对比》重建的蒙山雪线海拔300~700m范围内却根本没有冰斗群存在。我们这里不得不怀疑《对比》一文的作者是否真正理解雪线概念的本质——冰川物质平衡线,是否真正掌握重建古雪线的地貌学方法。
图7 祁连山冷龙岭岗什卡冰川
(主峰海拔5254.5m,雪线4200-4400m)
冰川是所在区域诸多自然因素组合的产物,其中气候、地势、地形是冰川发育的3个决定因素,尤以气候影响最大。若气候条件不变,则海拔高度成为冰川发育的必要条件。在特定的地理纬度,只有山体的海拔高度达到雪线高度以上,才有发育冰川的可能。山东中低山丘陵地处中低纬度,能否发育冰川主要看山体是否隆升到与当时冰期气候雪线相耦合的高度。与蒙山地理纬度相近的日本富士山(35°21′28.8〃N),主峰海拔3776m,未发育现代冰川,二者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日本学者曾经根据古冰斗、针叶树化石等的高度,研究得出日本列岛末次冰期雪线和森林上限下降了1500m左右。小野有五也认为,当地的现代雪线约在海拔4000m的高度,末次冰期雪线为2500m左右,下降值为1500m。日本列岛冬季多雪,属季风海洋性季风气候,山东中低山丘陵现代雪线的高度大致为4100m,较日本本州中部山地略高100m。以现代雪线高度作基础,按照日本末次冰期雪线下降值为1500m,则山东中低山丘陵末次冰期雪线不会低于2600m,高出蒙山顶约1400m,根本没有发育古冰川的气候环境条件。因此,《对比》关于“佛塔谷内冰碛垄Ⅱ属于末次冰盛期(LGM)的产物,这与李四光先生确认的大理冰期相对”、“建议在中国东部中低山区采用蒙山冰期来代替大理冰期”等,是无法令人信服的。
五
错误的冰期划分与对比
图8 岗什卡冰川白水河剖面及其测年
(据施雅风等,2006)
冰期划分与对比,必须充分了解第四纪气候变化造成的多重影响。第四纪大冰期中,气候有多次冷暖波动幅度达10℃以上的变动,即以多次冰期和冰川前进为特征。冰川进退的证据不仅遗留在地貌上,也保留在沉积物上。从19世纪冰川学说诞生以来,主要是运用地貌地层学方法,粗略的划分冰期与间冰期。欧洲学者依据阿尔卑斯山和斯堪的纳维亚山地冰川堆积物和基岩、漂砾上发现冰川擦痕远离现代冰川的分布情况,提出了“冰期理论”。其中,最著名的是20世纪初彭克(Penck and Bruckner,1909)根据德国南部阿尔卑斯山冰碛和冰水砾石层提出的4次冰期经典模式,并分别以多瑙河4条支流命名为玉木、里斯、民德与贡兹(Günz,Mindel,Riss和Würm)。在中国,早更新世晚期由于高亚洲一系列最高大的山系逐步形成和亚洲季风环流趋于定型,开始在某些高出雪线的高山地带发育了冰帽或小型山麓冰川,揭开了中国第四纪冰川发展史的序幕。距今80~60万年前,中国西北部高山和青藏高原进入最大冰川作用阶段,但由于中国各山地上升的时间、幅度不同,故各地的冰期次数、冰川类型和最大冰川作用延续的时间亦有相当差别。
逼着柳传志再度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