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两河流域文明成果 张弛: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与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形成(6)

2018-02-07 23:04 网络整理 教案网

之后持续兴盛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诸文化(早中期)向该地区拓展,使得新石器时代核心区域一时间形成了全面“龙山化”的局面。

直到龙山文化晚期—新砦期—二里头文化一期,山东和河南东南部地区继而衰落,河南中西部郑洛地区也有衰落的迹象,仅余新密新砦和洛阳二里头两个100 万平方米还算比较大的遗址,但远不如同时期的晋南和北方地区。

至二里头文化时期(二期至四期),传统新石器时代核心区域中仅剩下洛阳盆地一块唯一持续发展的地方,更像是一处文化孤岛,外围聚落则渐次减少,临近地区郑州、晋南乃至嵩山东南侧尚好,再往四周的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关中地区则人烟稀少,无一不是衰败的景象。

龙山晚期—二里头文化时期乃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传统文化核心区史上最黑暗的时段。

在新石器时代核心区域衰落的同时,核心区域的周边特别是从燕辽经北方、西北至西南地区的半月形地带开始逐渐兴盛。

这一区域(除燕辽以外)原来只是核心地区开发的边际地带,仰韶文化人群曾不断向北方和西北地区拓展,至仰韶晚期,这些地方的聚落逐渐增多并形成当地的文化特点,继而向更加远离中心的地区开拓,如马家窑文化向西进入河西走廊,向南进入甘南和川西北。

经半山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阿善三期文化到龙山文化、马厂文化、齐家文化、四坝文化、宝墩文化时期,终于形成了与原新石器时代核心区域一样发达的文化区,彻底改变了此前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格局。

二里头文化时期燕辽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兴起,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形式,但其间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北方地区和四川盆地也有衰落迹象。

公元前3000 年开始,中国所在的东亚地区已经显露了与欧亚草原青铜时代早期文化交流的迹象,但联系似乎并不密切。跨欧亚大陆的青铜时代全球化直到龙山文化时期开始形成,至二里头文化时期达到了稳定的状态。

公元前2300~前1500 年的800 年间,传统核心区域的衰落、半月形地带兴起造成文化格局的改变以及欧亚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形成同时发生,成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中国乃至东亚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大变局,影响之大目前还难以作出充分而合理的评价。

对于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衰落的解释有禹征三苗说、消耗说、洪水说、气候变化说等。这些说法都还只是对局部地区或短期事件的解释,年之久大范围长期持续的社会文化衰落应该有更为复杂的原因。

历史上造成人口的大量下降和社会文化衰落往往是出于气候变化、移民、疾病、饥荒和国家灭亡等多种原因的集合。

历史时期社会人口大量减少和文化衰落均与疾疫流行和社会动乱相叠加有关,特别是在所谓全球化最初形成或加强的时期尤为突出,极端的例子如地理大发现时期美洲原住民人口的急剧减少以及中世纪游牧民族加速流动带来的黑死病爆发。

原来相互隔离的区域间,因农业人群病毒交换所造成的疾疫消灭过彼此大量的人口。

在青铜时代全球化形成的时候,农业区的各种病毒如鼠疫就携带在从黑海向东扩张的彦那亚文化人群中,同时也发现在萨彦—阿尔泰地区的阿凡纳切沃文化人群中,这支文化正是目前所知迁徙至新疆北部地区最早的欧罗巴人,随后来到新疆的安德罗诺沃文化人群也同样携带有这类病毒。

相关研究在中国考古中尚未开展,还没有更多的证据,但从庙底沟二期开始到龙山—二里头文化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和江淮之间出现的大量的灰坑葬是公认的非正常死亡人口大量增加的结果,显然与动乱和疾疫有关,而非零星的冲突所造成。

实际上,这个时期也是旧大陆西部古代文明的衰落时期,如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和两河流域的阿卡德帝国的消亡,其原因至今尚无确切的解释。

中国半月形文化带的形成显然与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出现有很大关系。刘莉和陈星灿认为:“青铜冶金术、车和驯化的小麦、大麦、马、牛、绵羊、山羊都是从中亚来到中国的。中国与欧亚草原的交流也许通过了北方与西北方的多条不同路径发生,但直接的联系最有可能发生在北部边界,那里的人们充当了两个地区中间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