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流域文明成果 张弛: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与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形成(3)
二核心地带唯一没有衰落的区域
中国新石器时代传统核心区域中只有嵩山以北的郑洛地区和晋南有所不同。其中郑州—洛阳地区洧、溱水两岸(探源工程赵春青调查资料)、伊洛河流域和洛阳盆地分别有系统的调查资料,显示以洛阳盆地为中心及其周边和伊洛河流域自仰韶、龙山至二里头文化时期一直处于持续的聚落数量增长时期,洛阳盆地在二里头文化二期至四期还出现了300 多万平方米的二里头大型都邑性聚落。
郑州地区二里头文化时期遗址的数量较龙山文化时期略有减少,但由于这里所谓龙山文化应当还包括了谷水河类型这样一个时期,年代跨度显然较二里头文化时期要长,因此很可能并没有实质的区别。
洧、溱水流域和洛阳盆地在新砦期(龙山晚期)和二里头一期时遗址的数量最少,当然也可能与所谓新砦期的时间跨度比较短有关,只是这个时期遗址的数量实在很少,似乎是两个时期之间的衰落时期,洛阳盆地则缺乏这一阶段的数据。
晋南运城盆地东部和垣曲盆地的系统调查资料覆盖的范围比较大,运城盆地还有遗址占地面积的数据可以进行比较。
其中垣曲盆地从庙底沟二期到二里头文化时期聚落的数量稳定增长, 但增长的数量并不很多,庙底沟二期最大面积的遗址只有20 万平方米,龙山文化时期最大面积的丰村遗址有30 万平方米,至二里头文化时期下降到10 万平方米,但面积仍属最大。
而运城盆地龙山文化时期的数量虽少于庙底沟二期,但聚落的占地总面积却是此前的2 倍,更是二里头文化时期的4 倍还多,表明龙山文化时期存在大型的聚落中心,其中面积最大的周家庄有400 万平方米。晋南临汾盆地在庙底沟二期就至少有两处百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遗址(襄汾陶寺、新绛孝陵),龙山时期除了有接近300 万平方米的陶寺遗址外,另有百万平方米以上的遗址至少3 处。
这些数据显示龙山文化显然是晋南最为繁荣的时期,二里头文化时期距离洛阳盆地越远,就越有衰落的迹象。
三半月形地带的兴起
龙山文化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衰落,实际上已经造成了中国新石器时代传统核心区域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二元文化格局的改变。龙山文化晚期(山东)、新砦期(郑州)和二里头文化一期(洛阳盆地)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进一步衰落更是加剧了这一变化的趋势。
几乎就在同时,燕辽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这一半月形地带逐渐兴盛,彻底改变了新石器时代的传统文化格局。
其中,从贺兰山以东直到冀西北张家口的北方地区从仰韶晚期开始逐渐出现大量人口和聚落,至龙山文化时期达到了顶峰。
陕北榆林地区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4446 处,其中面积在1 万平方米以下者2982 处,1 万~50 万平方米者1452 处,50万~100 万平方米者11 处,100 万平方米以上者仅石峁遗址1 处。
这些遗址的时代为仰韶晚期、庙底沟二期和龙山时期,其中龙山时期遗址是仰韶文化遗址的3.5 倍,且大型遗址都是龙山文化时期的。内蒙古中南部浑河下游调查发现庙子沟文化遗址168 处、阿善三期文化遗址98 处、永兴店文化遗址76 处、朱开沟文化遗址112 处和西岔文化遗址0 处。
山西中部滹沱河流域调查2263 平方公里,发现仰韶时期遗址77 处、龙山文化时期遗址300 处、二里头文化时期遗址203 处和商代遗址11 处。
这里所谓朱开沟文化包括龙山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时期,所以内蒙古中南部和山西中部龙山—二里头文化时期的聚落基本保持稳定,二里头文化时期略有减少,而陕北龙山文化时期是聚落数量的高峰,二里头文化时期有衰落迹象。
半月形地带东端的燕辽地区在龙山文化时期是雪山二期文化和小河沿文化末期,聚落和人口的数量不多,但在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聚落的数量急剧增多,从半支箭河中游和赤峰地区两组系统调查资料以及敖汉旗文物普查资料来看,赤峰地区平均2 平方公里有1 处夏家店下层遗址,而半支箭河中游和敖汉旗境内平均1.5 平方公里就有1 处,遗址的密度远远超过了洛阳盆地同时期二里头文化平均5.6 平方公里有1处遗址的数据。
假已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