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流域文明成果 张弛: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与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形成(4)
只是这里并没有像二里头那样的大型聚落,赤峰的300 多处遗址分为15~16个相对集中的群体,一般遗址面积为1 万平方米,也有一些数万平方米的遗址,面积最大的为23 万平方米。一般来说,在聚落密集的地区会有百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聚落,这一区域没有发现类似遗址,目前还难以解释。
半月形地带西部的宁夏甘青地区也是从仰韶文化晚期—马家窑文化时期开始逐渐有密集的聚落,从马厂文化晚期开始逐渐形成了齐家文化,年代主体跨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时期,虽没有系统调查的数据可以引用,但从齐家文化的文化影响来看,也是一支发达的强势文化,目前发现了不少大型的聚落,如定西香泉镇云山村云堡山遗址的面积约为200万平方米。
半月形地带南部的成都平原从宝墩文化开始才有大量人口,这一时期发现的城址有9 座,其中宝墩城址的面积约为260 万平方米,三星堆遗址在宝墩文化时期的面积更大。但这些城址在二里头文化时期普遍消失,仅剩下三星堆遗址,有迹象表明它是唯一的比较大的聚落。
半月形地带是一个生态不稳定的区域,文化和社会旋起旋落,兴衰都很迅速,但毕竟改变了此前新石器时代的区域文化发展格局。
四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开始
安德烈·冈德·弗兰克很早就提出了世界体系的形成不是500 年,而是5000 年的看法,但他指的是旧大陆西部各个古代文明之间的文化联系。
横跨欧亚东西方的世界体系则开始于近年来逐渐清晰的青铜时代全球化时期。欧亚大陆青铜时代的开始在欧洲东部肇始于颜那亚文化(Yamnaya Culture)的兴起和扩张,这也是印欧语系的形成时期。在亚洲西部则是与颜那亚文化有直接关系的萨彦—阿尔泰地区阿凡纳切沃文化(Afanasievo Culture)的形成和扩张。
现今中国版图内最早的青铜时代文化也是阿凡纳切沃文化带来的,年代接近公元前3000 年,此时中原地区是仰韶文化中晚期之交。但阿凡纳切沃文化并不是以中国新石器时代核心区域为中心的东方文化传统,因此学术界迄今也没有以新疆北部出现青铜时代早期文化作为中国青铜时代的开始。
以考古学定义的青铜时代全球化是指欧亚大陆在青铜时代出现的包括技术和观念在内的广泛的文化交流和人群流动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社会变化。但旧大陆青铜时代在东西方有不同的文化传统,青铜时代全球化也因此对东西方具有不同的意义。
在目前的证据中,旧大陆西部早期传入中国的主要是小麦和大麦等作物以及绵羊、山羊、黄牛和马等家畜和以冶铜为主的冶金技术,以发源于西方的作物和技术向中国传播为主,当然也有原产于中国的粟(黍)类作物向西传播的事例。
但这些作物和技术的传播究竟始于何时,是偶然的传播还是基于东西方文化长期的交流,这些作物和技术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传统新石器时代社会分别产生了多大影响,目前还不清楚。
公元前3000 年开始,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仰韶文化晚期逐渐发展并生成了当地的文化特征,而且开始出现进一步向西和向北扩展的趋势,如内蒙古中南部的海生不浪文化、陕北的泉户二期文化和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等。马家窑文化向南扩展到川西北,向西出现在河西走廊。
但在这些文化中发现的来自西方传统的因素很少,有一些线索也存在争议。如马家窑文化甘肃东乡林家遗址发现的青铜刀被认为可能是齐家文化时期的,其他一些早期的发现也各有各的问题。
西北地区最早的绵羊(或山羊)和黄牛分别发现于天水师赵村和民和核桃庄遗址,出自石岭下类型和马家窑文化时期,年代不早于公元前3000 年,但数量很少,难以评估。
北方地区仰韶文化晚期(泉护二期)出土的动物以野生为主,家养动物只有猪和狗,比例一般也不到40%,还是以狩猎野生动物为主。早于公元前2500 年的小麦证据难以据信。
支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