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阅读答案 “唯有戏剧的精魂是不死的。”(2)
德语音乐剧两大代表作《莫扎特》和《伊丽莎白》都是德奥人民深厚而伟大的哲学传统造就的沉静之作,但两个剧的气质却还有些差异——《伊丽莎白》是那种看完可以松快释放,和同道中人一起热怀轻唱走在大街上的。而看完《莫扎特》却只想一个人默默地走出剧场,在霓虹闪烁的凉夜里逡巡,独自照看心底那块暗色的空地,它让我们深刻反思,而深刻、卓绝总往往发源于不幸,这是不是很反励志?欢乐或悲切,无论怎样的戏剧情感模式都必须振聋发聩,“戏剧”终究是要: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德语音乐剧与法语剧、百老汇剧迥然不同,但却殊途同归。
最佳外国音乐剧汉化版:中文版《狮子王》
参考本人年度观演场次及评分:
中文版《狮子王》(上海,1月8日下午) 80分
中文版《谋杀歌谣》2场(北京,8月11日晚、16日晚) 60分
中文版《音乐之声》(北京,8月20日晚) 75分
中文版《我的遗愿清单》(北京,8月25日晚) 60分
中文版《变身怪医》2场(北京,9月8日晚、9月28日晚) 70分
2017年大陆上演的汉化版音乐剧真不少,据我了解的就有12部,分别是《狮子王》、《谋杀歌谣》、《音乐之声》、《我的遗愿清单》、《变身怪医》、《洗衣服》、《想变成人的猫》、《梵高》、《我,堂吉诃德》、《疯狂花店》、《爱与谋杀的绅士指南》《过去五年》。最后三部都是年底在上海首演的,2018年应该会来京,让我们拭目以待。《洗衣服》的韩国原版我就不大喜欢,也因此对中文版失去了兴趣。《想变成人的猫》和《梵高》不幸错过。七幕人生出品的《我,堂吉诃德》我2016年看过,感觉主演状态不够稳定,而整体也尚有提升空间。这一点与2017年度的《音乐之声》有些相似。
在个人最终观看的5部戏里,《我的遗愿清单》和《谋杀歌谣》是预期最低的,观后感觉算基本合格。前者的双男主人设很特别,故事也有趣,但表演调度上稍有“刻意讨好观众”之嫌。阿云嘎唱歌时的咬字令人头疼,耽误了一把金嗓子。后一部戏本属于“扶不起的阿斗”,原版的剧本病症就很严重,不仅逻辑欠通顺转折靠脑补,而且戏剧结构是苍白失衡的,本无悬念的“悬念”硬撑满1个小时多一点就到头了,之后有20分钟左右都在靠返场环节个人秀来打气。之所以还能给60分及格,主要是演员们的情绪饱满而且发音咬字迷之清晰(咬字问题本来是我国音乐剧演员的短板),以及个别演员还时有不俗的亮点。这是一部从根本上靠演员魅力来拯救的戏。
很多年前中国音乐剧界就有“三步走”的理论:即引进(原版)——描红(汉化版)——原创(自制版),似乎默认这三步走的难度是渐进式的。但经过数年观察与评估,现在我们应该知道了,对外国经典音乐剧进行汉化版制作其实风险极高——因着中西方社会文化代沟再加上语音学方面的先天冲撞。知音阅读答案打个比方,译配像穿高跟鞋走路,一般来讲已有较高门槛了,倘若自暴自弃会惹众怒的,浑水摸鱼也是吃力不讨好。而我认为外国经典音乐剧汉化版制作,最佳的艺术效果就是让观众虽时时刻刻都还能意识得到这是一双高跟鞋(即有一种欣赏他者语境中文化的知觉),同时又不至于磨脚受苦。“破皮”都是小事,尚能自愈,有些情况下伤筋动骨导致“舞台见光死”的音乐剧恐惧症,就坏事了。当然中文版《狮子王》也不是没有磨脚的地方,比如剧终前突然不知哪里蹿出来的那只“齐天大圣”就是一粒奇葩的石子,好在解决方法简单,摘掉即可。知音阅读答案中文版《狮子王》因落户于上海郊区迪士尼小镇上的旅游街道,日常观众群体受到相当程度的制约,但它的整体制作因有外方规范流程来把握,基本上在我国音乐剧市场当中仍属上流水准。
最佳中文原创音乐剧:粤语音乐剧《顶头锤》
参考本人年度观演场次及评分:
#宋茜##宋茜##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