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尔各答驱逐舰舰 印度为什么说加尔各答级完胜052D(14)
搞掉这两人,其实是印度发展方向较量:发展国有重工业体系还是私营企业?
没有这场战争,尼赫鲁战略是十分明确,每一个五年计划都是为了发展工业,努力使印度成为一个拥有自己工业体系的中等发达国家。
战争之时,印度正处于第三个五年计划起步阶段,这些人要求政府:
一,大量削减工业项目开支。
二,大力提高国防费用(买武器)
理由是备战中国的下一轮进攻。
从经济角度看,要改变国家发展政策规划方向,私营企业能做到印度走向工业化梦想吗?
印度虽然不是一穷二白,但也没有那么多钱来实现既搞活经济,又满足工业计划。只能是二选一。
处于生死攸关地位的农业,却停滞不前。1961印度粮食产量与前期持平,1962年产量下滑,蔗糖,油籽,棉花产量也在降。
工业增长率为8%,这已经是尼赫鲁竭尽全力的成绩,而印度定的工业发展指标是年均14%。
进口原材料,爆,电力全面短缺,国家工程无法完工,而人口增长率却在2.5%左右,与粮食减产等不利因素一结合,印度出现了通货膨胀情况。
第三个五年计划,每一年就背上了16.8亿卢比财政赤字的负担,这一年计划预算是113亿卢比。
反对派和地方邦全部要求尼赫鲁削减计划中对国有工业的投入,去发展私有经济,增加国防费用。
尼赫鲁没有让步,他强调:五年计划中的发展重工业计划对印度国防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先发展了重工业,才有将来的国防力量提升。
他还声称党内对此取得了“一致意见”,但冲突已经涉及到印度经济政策的根本原则,私营企业家全部站在了尼赫鲁的对立面。
战争使印度全国进入了紧急状态,这种冲突暂时被压了下来,但12月1日中国一撤兵,印度内部矛盾全面爆发。
1963年2月28日,财政部长莫拉尔吉.德赛向国会提交了预算报告,单单国防费用就高达86.7亿卢比,比1962年整整翻了一倍,要满足工业投入计划,整个预算需提高到165.1亿卢比。
将所有收入相加,差额还有45.4亿卢比,加上通货膨胀,印度社会将面临山摇地动的危险,因为最终这些差额将以增加税收方式转向民间。
德赛提出了四个方案:
一,提高进口税。
二,对富有阶级征收消费税。
三,对印度教大家族征收附加税。
四,对注册企业增加附加税。
但就算全实现,还差20亿卢比。问题的根子在于国防费用畸高,印度政客又在想像之中的中国军事进攻威胁下,不敢去提出降低国防费用。
德赛唯一办法只能是开征新税种,这样就跟印度企业界发生了直接冲突。
印度资本集团的逻辑是:中国人要侵略印度,政府必须加强国防,但加强国防需要的资金,老子一毛也不拔。国家安全很重要,但个人利益更重要。
这些矛盾成了反对党们最好的工具,人民联盟(就是现在莫迪的人民党)十分积极地参于了进攻,他们要政府置身于商业和私营工业之外,资金,原料,技术等都要向私营企业倾斜。
尼赫鲁仍然相信自己的权力和威望,拒绝放弃国有工业计划。这场政治较量在1963年春天的一系列议员选举中爆发。
国大党最有把握的三个票仓:尼赫鲁家乡北方邦的阿姆罗哈和法鲁卡巴德,还有古吉特拉邦的拉杰科特。结果选票一开,国大党全面溃败。
反对派们欢欣鼓舞,他们说国大党的失败是因为:
一,对中国军事上的无能。
二,对国内经济上的无能。
其实这是印度地方派系与中央权力矛盾导致的结局,也就是说国大党地方派系有不少人因为个人利益反水。
另外,人民同盟(国民志愿团)拿着棍子和刀枪去逼别人投票,莫迪年轻时就是国民志愿团成员,是纳粹冲锋队式的组织,在印度农村非常活跃,本质上是个印度教极端组织。
地方选举失败,又进一步损害了尼赫鲁国内威望,1963年8月,已经有人敢在人民院提出弹劾尼赫鲁总理的议案。
同时尼赫鲁在人民党内威信也明显下降,他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只剩下了党员们形式上的支持。
演技也很有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