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古诗教学只有多读多悟才能使学生造成共鸣,从而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调,体味诗中的诗意和作者的感情。无忧考网准备了下面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部编版初中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篇二】部编版初中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暮、吟、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诗所描写的风景,有情感地朗读。
3.在知道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感悟:①观察视角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文。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1.借助当时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谚语的含义,体会诗人的心态。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知道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感悟:①观察视角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诗所描写的风景,有情感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
(师生齐背《草》)
这首诗的词人是谁?(白居易)
我们现在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板书:《暮江吟》)(课件出示2)
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
“暮、吟”(课件出示4)
2.学习会写字
“暮、吟”(课件出示5)
指导书写:“暮”的后面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终一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北京任职的中途,心情十分地愉悦,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备课,谁来看看题目的含义?(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2.师:到底诗人吟了哪些诗,我们来看看看。(课件出示6)(生听课件中范读)
3.师:现在请老师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诗歌)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课件出示7)
在这两行诗中,有哪些不懂的词语能提起来。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含义。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过渡语:下由于海边白天的风景是那么吸引人,不知不觉已至深夜。
6.指导学习三、四两句。(课件出示8)
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什么景色?
诗人用了哪个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板书:露水月亮)
把什么比作什么,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征,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海边夜晚迷人的风景,诗中还用什么词来比喻?(可怜)
可怜是哪个意思?(可爱)(板书:景色美丽)
7.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情感,还应有节奏,我们按照画好停顿有情感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四、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指导配乐朗读。(课件出示9)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北京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秋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仔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2.谈感受。
师:如果这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盛夏中午的河边,领略到这静谧的、优美的风景,你有哪些感受?
(指名说感受)
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课件出示10)
你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做一首新诗,或画一两幅简笔画吗?两样选择一个来完成。
板书设计:
《暮江吟》
白居易
露水月亮景色迷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在知道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感悟:①观察视角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3.背诵古文。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我们明白,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古老的中华文化遗韵之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古代画家苏轼写在西林寺上的一首诗。
(板书:《题西林壁》)(课件出示12)
今天,我们还要用学过的方式,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吗?(课件出示13)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
“缘、降、骚、逊、输”(课件出示14)
“降”和“逊”是翘舌音。
2.学习生字
“题、侧、峰、庐、缘、降、阁、费、须、逊、输”
(课件出示15)
指导书写:“侧、峰、缘、降、输”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费”是上下结构的字,上宽下窄。“缘”书写时左上方撇折和横撇相接,下边弯勾在首撇上起笔,左边两撇中下撇要长。“费”书写时上面的弓字要宽扁、最上方一横要长,左边是撇右边是竖,贝字稍窄。
3.理解题意
三、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解,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含义。(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课件出示16)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人生艰辛,屡遭贬抑。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文)其他同事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哪个。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哪些?
3.师:谁来看看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哪些?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仍如同成为了一座山峰。(课件出示17)(教师板书:横岭侧峰)(教师板书:变幻莫测)
4.师:你们可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对岸、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风景都不同样。(课件出示18)(教师板书:远近高低)(教师板书:千姿百态)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明白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心中,会有怎样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庐山)(教师板书:从不同角度观察)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视角,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今天就面对着庐山,你可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课件出示19)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视角,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展现了庐山的独特景致,可见他对庐山的壮美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令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法朗读这首诗歌。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式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大家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情感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仍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旁边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应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知道,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看法。)
(四)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诗歌,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歌颂,更包括了“*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学习古诗《雪梅》
(一)看照片、赏雪梅(课件出示20)
同学们,老师为你们打算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
来静静地欣赏。
师:你了解这是哪个花吗?那你明白这些花在哪个时节开吗?
生答:梅花
师: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好。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最惹人偏爱。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成为报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仍争论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教师板书:《雪梅》)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课件出示21)
(二)读古诗、诵雪梅
1.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课件出示22)
师:看到他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他们高兴。
2.认读标拼音的字。
3.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恰当的请告诉他。
4.指名读,请其他同事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5.去掉拼音指名读。
6.当小老师领读。
7.听同学读,注意节奏。
8.自己读,读出节奏。
师: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魅力也就回来了。
9.男女生接读。
10.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女生做回音壁。
11.齐读。
12.背读。
13.领背。
(三)品诗句,悟道理。
师:诗会背了,诗的含义知道吗?
1.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提出不懂的难题,一起解决。
3.和同学说一说诗的意思。
4.一起说诗意。
师:梅花和雪花都觉得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使。这能难坏了作家,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腊梅的一股幽香。
5.悟道理。(指名说)
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了解雪和梅的特征是:雪白梅香(教师板书:雪白梅香)。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教师板书: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正如《千字文》中所读至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6.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谈雪梅、拓诗词。
1.简介诗人。(课件出示23)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卢钺,是宋朝人。他十分喜爱梅花。
2.谈雪梅的关系。
师: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常常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最显示出不畏严寒的崇高品格。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诗。
3.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非常偏爱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24)
4.总结。
师: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是夏天开,它仍不一样,越是严冬,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可不畏严寒,在艰难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
五、作业(课件出示25)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例子,说说你是如何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两句诗的意思。
【篇三】部编版初中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字词、词语。
2.引导学生借助多媒体,反复诵阅读诗歌,体会诗的诗意,了解诗词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课能先鼓励教师解诗题,知作者,并借助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自读古诗,把握节奏,再借助自由交流理解诗意,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诗意,在理解品读中体会诗人的观念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痴迷,培养教师的爱美情趣和审美素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员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词句。
难点:体会词语中带有的感悟。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渔舟唱晚》。
学生:搜集三首诗的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字词、词语。
2.有情感的诵读诗歌并背诵古文。
3.通过在读中想像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诗文的意韵。
4.想象诗句叙述的景色,感受画家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你不接事他也下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