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备课究竟是如何一回事
月27日(星期二) 按学校统一安排,我们将于3 月29 日(星期四)进行教研员“三课” (上课、说课、评课)展示。昨天下午,确定本人担任上课任务,且被 安排在下午第一节课下课。按照我们开会的中学——滨江小学课程表上 的安排,我必须上四年级的课,课题是《蝙蝠与雷达》。 今天下午大约四点,我起初备课了。 我找来三本书:1、教科书;2、教师教学教材;3、课堂检测。在 看书之前,我想起了一下:这是一篇老课文了,已记不清以前教过多少 遍,听人家教过多少遍,总之是接触过多次了。听他人的课的情境一点 都不记得了,只依稀记得自己多年以前教学这篇短文的情形。现在,在 打开教科书之前,我对课本内容仍只记得个一般。我不禁想:后天我去 给学员上这样一次课,学生究竟能从中得到一点什么呢?多年以后,他 们都会记得小学之后学过的这篇短文吗?还有人可记得起以前有过一 个什么样的同学帮他上这一课的情形吗? 这样想着的时侯,我坚定了一个信念:一节课在教师的整个求学生 涯中只不过是一个瞬间而已,千万不要抱着使学生“终生难忘”的幻想, 生怕这里没提到,那里没搞通,硬要把每个教学环节设计得滴水不漏。 能使每一名学生有这么一点收获,也就足够了。
对了,昨天晚上,在“上电大”(看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的 间隙,虽然没有拿到教科书,虽然不想开始备课,但仍然心里感到有件 事情,于是也在琢磨着:对于一篇短文而言,课题是重要的。这篇短文 的考题是《蝙蝠和雷达》,可否让教师读书之前根据课题猜测一下,课 文可能会写些什么呢?是蝙蝠和雷达之间的独白吗?是一篇童话吗? 或者是一则寓言?如果是童话或是寓言的话,文章会有什么样的故事 呢?然后再使学生看课本究竟讲的是哪个。这样即使可使学生产生非常 深的印象。 那么准确到这篇短文,写蝙蝠写得多呢,还是写雷达写得多?让学 生看一看,会看到主要在写蝙蝠。写蝙蝠什么呢?写它为什么能在夜晚 里飞行。而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在于:雷达是科学家由蝙蝠在黑夜飞 行遭到启发,从而发明的。 这个之后再告诉学生:这篇短文是一篇科学性的读后感。 我在开头说到,下午四时许,我找到了3 本书,在看书之前,我先 做了一下回忆。 回忆完了,该看书了。我备课时不喜欢一开始就翻教 学教材,我认为这样不利于自己独立钻研教材,也容易被课堂教材束缚 自己的课堂设计模式。我习惯于先看教科书,和文本“对访谈”。 翻开书,好熟悉啊!毕竟教过、听过多少遍了。
全文共8 个自然段, 连同一幅插图,只占了两页书。第三页的上面分别列举了要求会认的7 个字跟要求会写的12 个字,中间有3 道题目,下边是一个介绍仿生学 的“资料袋”。 我决定在两个课时当中,主要就把握课后的3 道题组织我的课堂。 我相信,教科书对教师而言需要是“学材”,如果我们的课堂能够使教师 根据“学材”所提供的线索知道自己该如何学,不是挺好的一件事吗?教 科书的编者已经给我们把主要的东西设计得差不多了,充分利用之,教 师也轻松,学生也轻松,何乐而不为呢! 接下来,我找来一张白纸,开始一边构思一边在里面乱画起来。主 要是确认目标任务,分配时间。 第一课时,完成课后一题“多读几遍”。“多读几遍”解决这些难题 呢?我列出了这样些: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会认7 个,会写12 2、正确、流利的跟读课文(正确:不错字,不添字、丢字,一句一句读明白;流利:不口吃,不重复词组等,大声读时全班同学都听到 清楚) 3、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能用一句话概括起来。 4、交流:(1)你朗读了几遍,默读了几遍? 同学、老师交流的?第二课时,完成课后二、三题;借助“资料袋”拓展到“仿生学”; 基本完成课堂检测。
课后二题是,我们来探讨讨论:科学家是如何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 发明雷达的? 这道题所阐述的学习方法是探讨,所争论的内容正是文章的重点所 在。完成好这道题,需要学生理解素养与表达能力的综合作用。即:一 方面需要理解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并且发明出了雷达,另一 方面还必须把自己所理解到的用写作表达起来。因此,这是一道高难度 的题,亦即整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决定用20 分钟来解决。 课后第二题是按照课文内容填3 个空,再读一读。此题主要涉及第 八自然段的内容。必须确保的是,让每一名教师先自己独立填空,然后 小组交流,相互订正,最后全班统一答案,熟读巩固。争取用5 分钟解 “仿生学”的知识,肯定先得通过课后的“资料袋”让学生有所了解。至于拓展到一个什么程度,我还没想好。 不管怎样,得腾出一些时间使教师做教学检测。估计课堂上会做不 完,但务必不要留很多内容到课外去。 在纸上画了一阵之后,我起初构想一个问题:“正确、流利、有感 情地朗读”的标准是哪个?怎样指导?于是,我关掉百度搜索引擎,开 始了网上搜索。下面这篇文章打动了我:《朗读教学不止于恰当、流利、 有感情》(人教网)。读后,我觉得这篇文章对我起到了“专家引领” 的作用。
它让我有关“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的了解在原有基础上 有所提高。但我还感觉到,在这方面需要也有众多值得进一步探究的地 方。于是,我既搜索到了下一篇文章:《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 此外,我既搜索到了这种一些文章:《朗读目标要明确化、具体化》《两 种朗读指导原则的非常》我一一进行了浏览。 大约到六点,我的备课告一个段落,因为我得“放学”回家了。 晚上,我再一次拿出教科书,看起了这篇课文。不知道是因为很久 没上课知识上回生了,还是过去教这一课备课时没有关注受到,我突然 发现文中有几个字的读音自己有些拿不准: (1)“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的“系”,究竟该读 (2)“苍蝇”的“蝇”,单念作yng ,在词中似乎需要读轻声吧? (3)“它一根也没碰到”的“着”,究竟该念 zhe 还是该念 zho 查词典,把“苍蝇”的“蝇”解决了,在词中需要读轻声。但是后两个字依然拿不准。 我想起一个办法:在网上搜索《蝙蝠和雷达》的跟读录音。不恰巧, 家里那位也在备课呢!女士优先,我只能暂时存疑了。 月28日(星期三) 早上六点刚过,竟然醒来了。一醒回来,竟然又想起了我的课! 不过这会儿(又快至下午六点了)已记不清以前想了些什么,总之 是想来想去睡不着。
今天上午,从一所小学回来,我就开始上网搜索《蝙蝠和雷达》的 课文朗读,不一会儿便搜到了两份,一份是女声读的,一份是男声读的, 感觉女声读的哪份要好一些。两份朗读中“系”字跟“着”字的发音是一样 zho,就照着它们的读法读吧。 下午第二节课,我去滨江小学把《蝙蝠和雷达》第一课时上了。尽 管我预留了5 分钟的机动时间,但根据我计划的第一课时的内容,还是 超过了5 分钟,而且只交流了“这节课你朗读了几遍,默读了几遍?”看 来,明天的课得从“你想跟你们交流点什么?”开始了。 这节课就按我所预设的大约步骤进行,自我感到很好吧。本班的语 文老师听了课,不知她感到怎么样。明天得跟她交流交流。 对了,下午在去开会之前,我翻了一下教学教材,上面的探讨跟建 议都还不错,不过多半我终于想起过了,只是关于“仿生学”,它给予了 特别的指出。关于这个,首先也唯有依靠网络自己先知道了解了。弄不 好的话,我今天让教师在教学上做课堂测试的计划似乎要落空了。 昨天晚上中央台一套节目没有播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播的 是“俄罗斯国内年”开幕式。今天晚上肯定会有《恰同学少年》,这个“电 大”还不能不“上”,看来今晚只好“上”完“电大”再开夜车继续备课了。
月29日(星期四) 今天上午已经把第二课时上了。这节课用的课件,是昨天晚上开夜 车弄的。昨晚看完两集《恰同学少年》,快十点了。做课件一直搞到十 二点,居然久久不能入睡。今天早晨更是五点就醒回来了,睡不着。不 就是讲个课吗,至于吗! 那份朗读录音和flash 动画都是从网上搜索到的。录音二选一,选 了哪份女声的;动画则是三选一。 今天这堂课,课件中呈现了这样几个环节: 第一步,回顾第一课时学习的主要内容,过渡到本课时的新内容; 进行第一课时未完成的交流活动。我怀疑学生对课本内容印象不深,于 是安排了播放朗读录音,意图是激发学生的记忆,巩固朗读成果,为顺 利推动交流作打算。 第二步,进入本课重点,即课后第二题—— 我们来探讨讨论:科学 家是如何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我想像的目标是,要使每一个孩子都能说得起来。要说出来,首先 必须读懂课文相关个别的内容;其次还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组织成有条有 理的口头语言表达起来。 如果一上来就开始讨论,也许部分女孩(这样的小孩通常会抢着举 手)说得出道道来,然而大多数同学不可能超过这样的目标。因此,既 要设法帮助人们理解,又要设法帮助人们表达。
为此,我作了如下提示: 自然段找答案,并运用“认真抄写,边读边想”的方式进行学习;提示二,是帮助学员按一定次序组织语言, 以免笼而统之地乱说一气;提示三,强调了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积极参 与合作学习,并打算接受测试。 第三步,让学生说一说:读了这几段,你有哪些体会?意在帮助学 生进一步增进对这几段内容的理解。 第四步,在完成课后第三题的过程中理解蝙蝠和雷达的关系。题目 是:让我们按照课文的内容完成以下的填空,再读一读。 我同样作了如下提示:从那里找答案?认真默读,注意插图,独立填空。 “从那里找答案?”引导学生找到相关语句;“认真默读”交待阅读方 式;“注意插图”提示利用文中插图帮助理解;“独立填空”强调自力更生。 既然把教材资源用足是我本次课课堂设计的最大出发点,那么,充 分利用教科书中的插图也应是理所当然。但说实话,我对这幅图有点读 不大懂,想必它也不太有利于辅助教师理解课本内容。于是我从网上搜 个动画课件,从中选择一个链接到我的演示文稿中,准备在学生看图之后播放起来,让学生通过形象的漫画加深对文字的理解。 后边还设计了三个步骤: 还有什么疑问吗?这几个步骤都没有能转换成现实的课堂教学活动,而作为了此次 “三课”展示的“未完待续”。
小结与反思: 从星期二下午到星期三晚上,我断断续续地完成了《蝙蝠和雷达》 两个课时教学的教案工作。在备课的前前后后,作为一名教研员,我到 一所学校工作了近半天时间,处理了一些杂务,晚上还观看了一场我认 为最有意义的电视演出和两集非看不可的电视连续剧。当然,也还做了 少许的家务。内心的酸、甜、苦、辣伴随着整个的备课过程。 回顾这个过程,似乎在下面几个方面无法帮老师们提供一些启示。 (一)摆正教师与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的关系。 最近,华东师大学者周彬博士撰文强调,“教材只是拿来帮助学生 教学的,只是学生为搞好教学请来的‘佣人’或者‘长工’而已。”“不 管教材拥有什么样的地位,可教材始终改变不了自己成为‘佣人’或‘长 工’的出身。”“对于学生来说,教材不可能替代自己对学科知识的思 考,更不可能代替自己的教学智慧。”(《教师与教材:谁是主,谁是 仆?》,《中国教育报》。)我觉得无法理解跟接受把教材当“佣人” 或“长工”的看法,但是,我想周博士绝不是说教材对于教学而言根本 就是无关紧要的吧。即便是对待“佣人”或“长工”,我们也得有一个 尊重和敬畏的心态,首先要去理解他,真正从心里读懂他,进而友好地 “驾驭”他,充分地利用他,让他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否则,他如何会 轻易听你使唤,替你卖力地“干活”呢? 我感受到,教师备课要从钻研教材入手,下一番独立探讨教科书的 功夫,而不要依赖于教学参考书。对待教学参考书的心态,一方面要相 信它对备课会有利于,因为它仍然经过了专家们的深入探究和精心编 写;另一方面还需要真正把教学参考书中的看法当作“参考意见”,而 不要完全使它牵着自己的眼睛走。在使用的时间上,最好待教学设计的 腹稿基本形成后,再去看教学参考书,看看其中有什么好见解和好建议 是自己所从未想到的,然后加以合理借鉴。 (二)着眼学生自学能力的产生跟发展,把教材当“学材”。 无论是过去的“统编教材”,还是今天的“实验教材”,小学数学 教科书在编排上都是以阅读为主体,而阅读则是以课文为主体。我在这 次备课中,始终抱定把教材当“学材”的信仰,在“钻研教材”时,不 只是加强对课文的阐述,而且还注意了文中的手稿、课后的探讨练习、 单元导读以及文前、文中和文后“泡泡”中的提醒等。因为所有那些, 与课文共同组成一个导学系统。也就是说,教材中尚未附着了编者对学 生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指导。从某些含义上说,教材之中已经隐含着 “半个老师”。或者还可以说,教师在课堂活动之中,也属于整个导学 系统的一部分。
台词功底也很好